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 第9-15页 |
1.2.1 国内流动儿童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外流动儿童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增能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2.5 本文创新点 | 第15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5-18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思路及过程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流动儿童失能现状分析及能力建设的需求评估 | 第18-28页 |
2.1 基本情况分析 | 第18-19页 |
2.1.1 个人基本情况 | 第18页 |
2.1.2 家庭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2.1.3 流动方面的基本情况 | 第19页 |
2.2 流动儿童失能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2.2.1 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 第19-20页 |
2.2.2 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 | 第20页 |
2.2.3 同辈群体关系薄弱 | 第20-21页 |
2.2.4 亲子关系疏离 | 第21-23页 |
2.3 流动儿童能力建设的需求评估 | 第23-28页 |
2.3.1 提高动手能力的需求 | 第23-24页 |
2.3.2 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需求 | 第24-25页 |
2.3.3 改善同辈群体交往能力的需求 | 第25-26页 |
2.3.4 增强亲子互动能力的需求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流动儿童能力建设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第28-34页 |
3.1 为“蒲公英”导航——流动儿童能力建设项目(T项目) | 第28-29页 |
3.1.1 项目目标 | 第28页 |
3.1.2 项目设计 | 第28-29页 |
3.2 流动儿童能力建设项目具体介入过程 | 第29-34页 |
3.2.1 相识主题 | 第29-30页 |
3.2.2 提高动手能力主题 | 第30-31页 |
3.2.3 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主题 | 第31页 |
3.2.4 改善同辈群体交往主题 | 第31-32页 |
3.2.5 增强亲子互动能力主题 | 第32页 |
3.2.6 总结主题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评估 | 第34-39页 |
4.1 项目过程评估 | 第34-37页 |
4.1.1 服务对象参与度评估 | 第34页 |
4.1.2 对工作人员的评价 | 第34-35页 |
4.1.3 对活动内容的评价 | 第35-37页 |
4.2 项目成效评估 | 第37-39页 |
4.2.1 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 第37页 |
4.2.2 自我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 第37-38页 |
4.2.3 同辈群体交往改善 | 第38页 |
4.2.4 亲子互动能力增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39-44页 |
5.1 结论 | 第39-42页 |
5.1.1 研究成果 | 第39页 |
5.1.2 研究结论 | 第39-42页 |
5.2 反思 | 第42-44页 |
5.2.1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42页 |
5.2.2 项目可改进之处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