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6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5-18页 |
一、高职院校优质课程产品的开发需要加强课程管理研究 | 第15-16页 |
二、高职院校理想课程模式的实施需要加强课程管理研究 | 第16页 |
三、高职院校规范课程评价的展开需要加强课程管理研究 | 第16-17页 |
四、高职课程自主发展机制的形成需要加强课程管理研究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一、研究文献分类解读 | 第18-26页 |
二、研究文献总体评述 | 第2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26-3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三、价值取向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研究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一、研究结构 | 第32-3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第二章 高职课程管理概念在教学管理层面的衍生 | 第36-45页 |
第一节 "教学管理"向"课程管理"的转换 | 第36-40页 |
一、"教学论概念系统"向"课程论概念系统"转换的外推与内生 | 第36-38页 |
二、"教学论概念系统"向"课程论概念系统"转换的权责与关系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课程管理"对"教学管理"的发展 | 第40-42页 |
一、学校身份的发展 | 第40-41页 |
二、学校权力的扩展 | 第41页 |
三、管理目的的前瞻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的共生 | 第42-45页 |
一、"课程管理"能否取代"教学管理"? | 第42-43页 |
二、"赋权"能否有效"受权"?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高职课程管理概念在知识本质层面的推演 | 第45-53页 |
第一节 对知识性质认识的转变 | 第45-48页 |
一、知识获取方式的转变 | 第45-46页 |
二、知识表征形式的转变 | 第46-47页 |
三、知识自身意义的转变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对课程本质认识的转变 | 第48-51页 |
一、"作为事实的课程"的特征 | 第48-50页 |
二、"作为建构的课程"的特征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对主体角色认识的转变 | 第51-53页 |
一、高职院校:关注课程实施转向关注课程运行 | 第51-52页 |
二、高职教师:参与教学管理转向参与课程管理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高职课程管理实然在当前学校层面的表现 | 第53-61页 |
第一节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作为" | 第53-55页 |
一、管什么?教务管理不等于课程管理 | 第53-54页 |
二、谁管理?教务管理人员不等于课程管理人员 | 第54页 |
三、为什么管?课程的有效实施不等于课程的有效管理 | 第54-55页 |
第二节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难为" | 第55-59页 |
一、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理念的虚无性 | 第55-56页 |
二、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主体的单一性 | 第56-58页 |
三、高职院校课程管理行为的宏观性 | 第58-59页 |
第三节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应为" | 第59-61页 |
一、构建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多元主体 | 第59页 |
二、明确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微观计划 | 第59-60页 |
三、树立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应然理念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主体性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活动的管理 | 第61-87页 |
第一节 课程开发理念的管理 | 第62-68页 |
一、课程开发理念之传达对象管理 | 第62-63页 |
二、课程开发理念之传达内容管理 | 第63-66页 |
三、课程开发理念之传达方式管理 | 第66-68页 |
第二节 课程开发机制的管理 | 第68-80页 |
一、课程开发方案管理 | 第68-73页 |
二、课程规划设置管理 | 第73-76页 |
三、课程资源开发管理 | 第76-80页 |
第三节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活动管理 | 第80-87页 |
一、影响高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障碍 | 第80-82页 |
二、提高高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措施 | 第82-87页 |
第六章 主体性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实施活动的管理 | 第87-102页 |
第一节 项目课程实施过程管理 | 第87-95页 |
一、项目课程实施模式管理 | 第88-91页 |
二、项目课程实施资源管理 | 第91-95页 |
第二节 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实施管理 | 第95-102页 |
一、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实施应克服的障碍 | 第96-99页 |
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实施应培养的能力 | 第99-102页 |
第七章 主体性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评价和课程监控活动管理 | 第102-110页 |
第一节 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活动管理 | 第102-105页 |
一、谁评价?莫将多元化单一 | 第102-103页 |
二、评什么?莫将课程化教学 | 第103-104页 |
三、怎样评?莫将过程化结果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高职院校课程监控活动的管理 | 第105-110页 |
一、健全高职院校课程监控体制 | 第106-108页 |
二、完善高职院校课程监控职能 | 第108-110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一、从"教学管理"向"课程管理"的转换探究课程管理发展的现象视角 | 第110页 |
二、从"知识观"与"课程观"的推演探究课程管理发展的本质视角 | 第110-111页 |
三、以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实施活动、课程评价和课程监控活动为载体探究课程管理的实践框架 | 第111页 |
四、以已有研究为起点预期课程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 | 第111-113页 |
附录一 论文访谈提纲 | 第113-115页 |
附录二 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后记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