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缘起、研究综述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14-2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一、生命研究缺失 | 第15-16页 |
二、生命认知概念化 | 第16-17页 |
三、生命认知唯认知化 | 第17页 |
四、生命认知与教学策略脱节 | 第17页 |
五、生命认知以偏概全 | 第17页 |
六、隐含生命认知而易被误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19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生命的需要”及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 第23-39页 |
第一节 “生命的需要” | 第23-31页 |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 | 第23-28页 |
二、“生命需要”的东方诗性表达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一、量性分析 | 第31-32页 |
二、质性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三章 古诗词呈现的生命价值及其教学实现 | 第39-64页 |
第一节 古诗词呈现的生命价值 | 第40-52页 |
一、心理精致化 | 第40-42页 |
二、人生审美化 | 第42-49页 |
三、环境审美化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 第52-64页 |
一、清障,打通时空隧道 | 第52-54页 |
二、诵读,把握情绪脉动 | 第54-56页 |
三、味象,观照情感取向 | 第56-57页 |
四、探源,求证诗人情怀 | 第57-58页 |
五、去弊,澄明自我遮蔽 | 第58-59页 |
六、析艺,咀嚼形意同构 | 第59-60页 |
七、旁征,挑战名家名释 | 第60-61页 |
八、美读,强化体验理解 | 第61-62页 |
九、仿写,明晰拓升体验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