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1.3.1 非线性地震过程分析问题 | 第19-20页 |
1.3.2 真实损伤模拟问题 | 第20页 |
1.3.3 激励多样性问题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及信号处理 | 第22-42页 |
2.1 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22-25页 |
2.1.1 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1.2 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软件 | 第24-25页 |
2.2 Hilbert-Huang变换原理及具体实现过程 | 第25-31页 |
2.2.1 经验模态分解 | 第27-28页 |
2.2.2 Hilbert变换 | 第28-30页 |
2.2.3 Hilbert谱分析 | 第30-31页 |
2.3 SVM理论 | 第31-41页 |
2.3.1 机器学习 | 第31-32页 |
2.3.2 统计学习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2.3.3 支持向量机基本思想 | 第35-40页 |
2.3.4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原理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震后损伤诊断方法 | 第42-60页 |
3.1 桥梁结构的地震损伤 | 第42-43页 |
3.2 震后损伤识别思路 | 第43-44页 |
3.3 损伤指标比选 | 第44-53页 |
3.3.1 时域、频域指标对比 | 第44-46页 |
3.3.2 时能量指标 | 第46-50页 |
3.3.3 Hilbert边际谱指标 | 第50-53页 |
3.4 损伤预警 | 第53-56页 |
3.4.1 预警步骤 | 第53-54页 |
3.4.2 指标构建 | 第54页 |
3.4.3 样本库组成 | 第54-55页 |
3.4.4 预警流程 | 第55-56页 |
3.5 损伤定位 | 第56-59页 |
3.5.1 定位步骤 | 第56页 |
3.5.2 指标构建 | 第56页 |
3.5.3 样本库组成 | 第56-58页 |
3.5.4 定位流程 | 第58-59页 |
3.6 指标抗噪性研究 | 第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某连续刚构桥震后损伤识别 | 第60-82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60-61页 |
4.2 数值模型建立及地震波加载 | 第61-63页 |
4.2.1 有限元建模 | 第61-62页 |
4.2.2 地震波加载 | 第62-63页 |
4.3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3-65页 |
4.4 损伤模拟及数据处理 | 第65-72页 |
4.4.1 损伤模拟 | 第65-70页 |
4.4.2 数据采集 | 第70-72页 |
4.5 损伤预警 | 第72-77页 |
4.5.1 训练及测试样本组成 | 第72-73页 |
4.5.2 预警结果及分析 | 第73-76页 |
4.5.3 指标抗噪分析 | 第76-77页 |
4.6 损伤定位研究 | 第77-81页 |
4.6.1 学习及测试样本组成 | 第78页 |
4.6.2 识别结果与分析 | 第78-80页 |
4.6.3 指标抗噪分析 | 第80-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