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2.1 攻击性概述 | 第14-17页 |
2.1.1 攻击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攻击性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3 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2 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 | 第17-18页 |
2.3 中小学生攻击性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3.1 中小学生外显攻击性特征 | 第18-20页 |
2.3.2 中小学生内隐攻击性特征 | 第20页 |
2.4 攻击性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20-23页 |
2.4.1 攻击性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2.4.2 攻击性与依恋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5 攻击性与注意偏向的关系研究 | 第23-26页 |
2.5.1 注意偏向的概念 | 第23页 |
2.5.2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 第23-24页 |
2.5.3 国内关于攻击性与注意偏向的研究 | 第24-26页 |
3 研究构想 | 第26-30页 |
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6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27页 |
3.3.2 实践意义 | 第27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5.1 文献法 | 第28页 |
3.5.2 问卷调查法 | 第28页 |
3.5.3 实验法 | 第28-29页 |
3.6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4 中小学生外显攻击性的特征 | 第30-3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4.2.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4.3.1 中小学生外显攻击性的总体情况 | 第31页 |
4.3.2 不同中小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具体特征 | 第31-35页 |
4.4 讨论 | 第35-38页 |
4.4.1 中小学生外线攻击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 第35页 |
4.4.2 不同群体中小学生的外显攻击性特征 | 第35-37页 |
4.4.3 中小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发展性特点 | 第37-38页 |
4.5 结论 | 第38-39页 |
5 依恋对中小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 第39-46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9-40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5.3.1 中小学生自尊、依恋的总体情况 | 第40页 |
5.3.2 中小学生外显攻击性与自尊、依恋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0-42页 |
5.3.3 依恋对中小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自尊的中介效应 | 第42-43页 |
5.4 讨论 | 第43-44页 |
5.5 结论 | 第44-46页 |
6 中小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及其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 第46-52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6.2.2 研究工具和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6.2.3 实验程序 | 第47页 |
6.2.4 施测过程 | 第47-48页 |
6.2.5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6.3.1 中小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描述性统计 | 第48-49页 |
6.3.2 中小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 第49-50页 |
6.4 讨论 | 第50页 |
6.5 结论 | 第50-52页 |
7 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的学生对校园日常攻击性场景的注意偏向 | 第52-57页 |
7.1 研究目的 | 第52页 |
7.2 研究假设 | 第52页 |
7.3 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7.3.1 被试筛选 | 第52页 |
7.3.2 实验设计 | 第52页 |
7.3.3 实验材料与工具 | 第52-53页 |
7.3.4 实验程序 | 第53-54页 |
7.3.5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4页 |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7.5 讨论 | 第55-56页 |
7.6 结论 | 第56-57页 |
8 总讨论与总结论 | 第57-63页 |
8.1 总讨论 | 第57-61页 |
8.1.1 中小学生的攻击性特征 | 第57-59页 |
8.1.2 中小学生攻击性的心理结构 | 第59-60页 |
8.1.3 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学生的注意偏向特征 | 第60-61页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8.2.1 研究不足 | 第61页 |
8.2.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8.3 总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附录A 青少年攻击性量表 | 第72-73页 |
附录B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 第73-74页 |
附录C 青少年依恋问卷 | 第74-75页 |
附录D IAT内隐攻击性测试 | 第75-76页 |
附录E 注意偏向材料图片 | 第76-77页 |
附录F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