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总结与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2.1 教育信息化软环境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5页 |
2.1.1 软环境 | 第19-20页 |
2.1.2 信息化 | 第20-21页 |
2.1.3 教育信息化 | 第21-24页 |
2.1.4 教育信息化软环境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软环境理论 | 第25-27页 |
2.2.2 教育信息化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M县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软环境现状与问题 | 第29-43页 |
3.1 M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 第29页 |
3.2 M县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软环境建设乏力之表现 | 第29-43页 |
3.2.1 本土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不足 | 第30-33页 |
3.2.2 信息化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3.2.3 学校信息化应用及管理能力建设成“短板” | 第34-38页 |
3.2.4 师生信息素养底蕴不高 | 第38-40页 |
3.2.5 本土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设力度不足 | 第40-43页 |
第4章 M县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软环境建设乏力之成因追寻 | 第43-47页 |
4.1 “重硬轻软”思维模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1 源于认识上的误区 | 第43页 |
4.1.2 出于行动上的不自觉 | 第43-44页 |
4.2 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偏硬之导向 | 第44-45页 |
4.2.1 “重硬轻软”的评估方案 | 第44页 |
4.2.2 “重显轻隐”的政绩评价 | 第44-45页 |
4.3 信息化人才的缺乏 | 第45-46页 |
4.3.1 学校现有信息技术教师匮乏 | 第45页 |
4.3.2 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偏低,信息能力不高 | 第45页 |
4.3.3 信息技术教师引进人数少且形式单一 | 第45-46页 |
4.4 对“教育信息化”的误解 | 第46-47页 |
第5章 推进M县教育信息化软环境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 第47-61页 |
5.1 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寻找软硬建设平衡点 | 第47-48页 |
5.1.1 软硬齐开,各占其一的投资法则 | 第47页 |
5.1.2 发挥政府“领头羊”作用 | 第47-48页 |
5.2 出台软硬评价指标平衡的绩效评估方案 | 第48-49页 |
5.2.1 摒弃“重硬轻软”的评估方案 | 第48页 |
5.2.2 出台软硬评价指标平衡的绩效评估方案 | 第48-49页 |
5.3 完善教育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 第49-51页 |
5.3.1 建立以特岗教师招聘为主的人才引进机制 | 第49-50页 |
5.3.2 建立以一线教师的需求为主的培养机制 | 第50-51页 |
5.4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 第51-53页 |
5.4.1 理论和实践齐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 第52页 |
5.4.2 开设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 第52-53页 |
5.5 建设全面而积极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环境 | 第53-54页 |
5.6 加强本土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 第54-57页 |
5.6.1 建立校本资源 | 第55-56页 |
5.6.2 加强县市区级教育资源的建设 | 第56-57页 |
5.7 加强学校信息化应用和管理能力建设 | 第57-61页 |
5.7.1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 | 第57-58页 |
5.7.2 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7-7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