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史论文

清末民初桐城派在安庆地区新式教育实践研究(1898-1927)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一、选题缘由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一)理论意义第10页
        (二)现实意义第10-11页
    三、文献综述第11-17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1-16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四、概念界定第17-20页
        (一)桐城派第17-18页
        (二)安庆地区第18页
        (三)新式教育第18-20页
    五、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一)研究思路第20-21页
        (二)研究方法第21-22页
    六、创新与不足第22-23页
        (一)创新点第22页
        (二)不足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清末民初桐城派在安庆地区新式教育实践背景第23-33页
    一、社会因素第23-29页
        (一)政治环境因素第23-24页
        (二)经济发展水平第24-25页
        (三)文化教育环境第25-29页
    二、主观因素第29-33页
        (一)桐城派的文化修养较高第29-30页
        (二)桐城派文化观念的转变第30-33页
第三章 清末民初桐城派在安庆地区的新式教育实践第33-54页
    一、吴汝纶与桐城学堂第33-42页
        (一)吴汝纶的个人经历第33-36页
        (二)桐城学堂的创办第36-42页
        (三)桐城学堂的发展第42页
    二、严复对安徽高等学堂的改革和整顿第42-48页
        (一)严复与桐城派的渊源第43页
        (二)安徽高等学堂的概况第43-44页
        (三)严复对安徽高等学堂的改革与整顿措施第44-47页
        (四)改革对安徽高等学堂的影响第47-48页
    三、姚永概在安庆新式教育探索第48-54页
        (一)姚永概的个人经历第48-49页
        (二)兼收并蓄之新学倡导者第49-50页
        (三)时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第50-52页
        (四)姚永概对师范学堂的影响第52-54页
第四章 桐城派新式教育实践对安庆地区发展的贡献第54-62页
    一、文化教育方面第54-57页
        (一)增加了区域新式学校的数量第54-55页
        (二)提高了区域人民的文化素质第55页
        (三)加快了区域教育改革的步伐第55-56页
        (四)推进学风建设,进一步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第56-57页
    二、社会政治方面第57-60页
        (一)转变了区域的传统社会人才结构第57页
        (二)提高了对西学和民主思想的认知第57-59页
        (三)促进了区域内民众思想观念的更新第59-60页
    三、经济发展方面第60-62页
        (一)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第60页
        (二)客观推动了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发展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美国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