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8页 |
1 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2.1 国内外化学教学诊断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2.2 国内外化学概念理解诊断测量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3 国内外规则空间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3 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5页 |
3.1 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4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5-28页 |
4.1 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4.2 研究的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8-40页 |
1.1 认知诊断理论简介 | 第28-29页 |
1.1.1 测验理论回顾与认知诊断源起 | 第28页 |
1.1.2 认知诊断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1.2 规则空间模型简介 | 第29-36页 |
1.2.1 规则空间模型的认知成分 | 第30-31页 |
1.2.2 规则空间模型的建模过程 | 第31-36页 |
1.3 概念与概念理解的涵义 | 第36-40页 |
1.3.1 理解的涵义 | 第36-37页 |
1.3.2 概念理解的涵义 | 第37-40页 |
第二章 电化学概念理解的认知属性模型的建构 | 第40-50页 |
2.1 电化学概念理解的过程属性 | 第40-42页 |
2.2 电化学概念理解的知识内容属性 | 第42-45页 |
2.2.1 高中电化学知识建构体系(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 第42-43页 |
2.2.2 电化学知识属性的层次关系 | 第43-45页 |
2.3 建构电化学的认知属性模型 | 第45-47页 |
2.4 电化学认知属性模型的认同度调查 | 第47-50页 |
2.4.1 调查目的 | 第47页 |
2.4.2 调查方法 | 第47-48页 |
2.4.3 调查结构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实证研究 | 第50-88页 |
3.1 调查研究目的及对象 | 第50页 |
3.2 研究步骤 | 第50-76页 |
3.2.1 邻接矩阵A和可达矩阵R | 第50-51页 |
3.2.2 缩减事件矩阵Qr、典型属性矩阵Ea、理想反应模式的确定 | 第51-57页 |
3.2.3 调查测验项目的编制 | 第57-62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62-64页 |
3.2.5 建立规则空间,估计θ和ζ值 | 第64-71页 |
3.2.6 实际反应模式的归类 | 第71-76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76-82页 |
3.3.1 学习路径的刻画 | 第77-79页 |
3.3.2 关于班集体补救性教学的开展 | 第79-80页 |
3.3.3 关于个体补救性教学的开展 | 第80-82页 |
3.4 高中电化学的教学建议 | 第82-88页 |
3.4.1 基于概念理解的教学建议 | 第83-84页 |
3.4.2 基于三重表征的教学建议 | 第84-88页 |
第四章 研究总结 | 第88-90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4.2 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89-90页 |
附录1 | 第90-94页 |
附录2 | 第94-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