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温度的纳米级互连线延迟和功耗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互连线问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纳米级芯片的互连线延时 | 第9-10页 |
·亚微米集成电路互连线的温度和功耗分布 | 第10-1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纳米级互连线延时模型和延时估算 | 第12-24页 |
·纳米级互连线参数模型 | 第12-16页 |
·互连线原参数 | 第12-13页 |
·互连线电阻 | 第13-14页 |
·互连线电容 | 第14-15页 |
·互连线电感 | 第15页 |
·互连线电导 | 第15-16页 |
·互连线结构模型 | 第16-18页 |
·互连结构的集总式模型 | 第16-17页 |
·互连线的分布式模型 | 第17页 |
·互连线的串扰模型 | 第17-18页 |
·互连线延时估算 | 第18-23页 |
·互连线延时定义 | 第18页 |
·基于矩阵匹配和padé近似的延时估算 | 第18-21页 |
·基于传输线模型的延时估算计算 | 第21-22页 |
·延时求解的其他方法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互连线延时优化技术 | 第24-32页 |
·与工艺相关的工艺互连线优化 | 第24-28页 |
·采用铜作为互连材料 | 第24-25页 |
·光互连 | 第25-26页 |
·多晶硅互连线硅化技术 | 第26页 |
·互连绝缘介质采用低K 介质 | 第26-28页 |
·设计方法学优化 | 第28-31页 |
·电流传输模式 | 第28页 |
·低电压摆幅 | 第28-30页 |
·曼哈顿方式布线 | 第30页 |
·互连线宽度渐变技术 | 第30-31页 |
·中继器插入延时优化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纳米级集成电路中功耗与温度分布 | 第32-46页 |
·集成电路芯片中的功耗 | 第32-34页 |
·集成电路中片上温度温分布 | 第34-38页 |
·片上的平均温度 | 第34-36页 |
·互连线的温度分布的解析模型 | 第36-37页 |
·芯片中温度对互连可靠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温度对于芯片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考虑热量和功耗的缓冲器插入优化 | 第38-45页 |
·插入缓冲器的互连延时模型 | 第38-39页 |
·插入缓冲器功耗 | 第39-40页 |
·插入缓冲器的稳态温度模型 | 第40-42页 |
·功耗,延时与最佳插入长度与缓冲器尺寸最优化 | 第42-43页 |
·模型验证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纳米级互连线的动态功耗估算 | 第46-54页 |
·传统互连线的功耗估算模型 | 第46-47页 |
·RLCπ型等效模型和斜阶跃激励 | 第47-49页 |
·RLCπ型等效模型 | 第47-48页 |
·斜阶跃激励信号 | 第48-49页 |
·斜阶跃激励下RLC π型等效模型焦耳热功耗 | 第49-51页 |
·模型验证与讨论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考虑温度的互连线延时和功耗 | 第54-64页 |
·考虑温度的互连线动态功耗延时估算 | 第54-55页 |
·集总式RC 树形结构的功耗模型 | 第55-58页 |
·考虑非均匀温度分布的分布式互连线延时和功耗模型 | 第58-59页 |
·互连线的指数温度分布 | 第59-60页 |
·验证结果与讨论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