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汽油 PPCI 研究进展及 MPCI 模式的提出 | 第17-38页 |
2.1 汽油部分预混压燃(PPCI)研究综述 | 第17-30页 |
2.1.1 高辛烷值汽油 PPCI 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2.1.2 低辛烷值汽油 PPCI 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2.1.3 汽油 PPCI 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9-30页 |
2.2 汽油多段预混压燃(MPCI)模式的提出 | 第30-35页 |
2.3 汽油类燃料 MPCI 实现方法的探讨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汽油类燃料 MPCI 燃烧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38-104页 |
3.1 高辛烷值汽油两段压燃的试验研究 | 第38-61页 |
3.1.1 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搭建 | 第38-42页 |
3.1.2 喷油策略对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42-52页 |
3.1.3 喷油压力对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52-57页 |
3.1.4 进气温度对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57-61页 |
3.2 低辛烷值调和汽油两段压燃的试验研究 | 第61-84页 |
3.2.1 发动机试验平台搭建 | 第61-63页 |
3.2.2 喷油策略对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63-67页 |
3.2.3 喷油压力对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67-72页 |
3.2.4 EGR 率对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72-76页 |
3.2.5 高低辛烷值燃料燃烧排放性能对比 | 第76-84页 |
3.3 低辛烷值石脑油 PPCI 和 MPCI 的对比研究 | 第84-102页 |
3.3.1 发动机试验系统搭建 | 第84-87页 |
3.3.2 转速适应性对比研究 | 第87-94页 |
3.3.3 负荷适应性对比研究 | 第94-10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4章 汽油类燃料喷雾和燃烧的可视化研究 | 第104-130页 |
4.1 高温高压喷雾特性研究 | 第104-111页 |
4.1.1 试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104-106页 |
4.1.2 燃料理化特性及测试条件 | 第106页 |
4.1.3 汽油类燃料与柴油喷雾特性对比 | 第106-111页 |
4.2 高温高压容弹两段燃烧研究 | 第111-117页 |
4.2.1 试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111-113页 |
4.2.2 试验用燃料及测试条件 | 第113页 |
4.2.3 汽油类燃料与柴油两段燃烧特性对比 | 第113-117页 |
4.3 单缸可视化发动机两段压燃研究 | 第117-129页 |
4.3.1 试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117-119页 |
4.3.2 试验用燃料及测试条件 | 第119-120页 |
4.3.3 汽油类燃料与柴油燃烧放热率对比 | 第120-123页 |
4.3.4 汽油类燃料与柴油燃烧过程可视化对比 | 第123-12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5章 汽油类燃料 MPCI 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的数值解析 | 第130-163页 |
5.1 喷雾与燃烧数理模型 | 第130-137页 |
5.1.1 数值解析软件介绍 | 第130-132页 |
5.1.2 湍流模型 | 第132-133页 |
5.1.3 喷雾模型 | 第133-135页 |
5.1.4 燃烧排放模型 | 第135-137页 |
5.2 低辛烷值调和汽油 MPCI 与 PPCI 数值解析 | 第137-153页 |
5.2.1 网格生成及初边值条件设定 | 第137-138页 |
5.2.2 喷雾及燃烧模型验证 | 第138-141页 |
5.2.3 混合气形成过程解析 | 第141-145页 |
5.2.4 燃烧过程解析 | 第145-148页 |
5.2.5 NOx 及碳烟分布对比 | 第148-151页 |
5.2.6 喷雾燃烧过程φ-T 图对比 | 第151-153页 |
5.3 高辛烷值汽油 MPCI 与柴油两段压燃数值解析 | 第153-161页 |
5.3.1 计算网格及初边值条件设定 | 第153页 |
5.3.2 喷雾及燃烧模型验证 | 第153-155页 |
5.3.3 混合气形成过程解析 | 第155-157页 |
5.3.4 燃烧过程解析 | 第157-158页 |
5.3.5 NOx 及碳烟分布对比 | 第158-160页 |
5.3.6 喷雾燃烧过程φ-T 图对比 | 第160-1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3-166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163-16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64-165页 |
6.3 展望与建议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9-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