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10-19页 |
一、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满意度的研究 | 第11-15页 |
(二)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论文研究思路设计和研究方法选择 | 第16-18页 |
(一) 本文研究思路的设计 | 第16-17页 |
(二) 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7页 |
(三) 论文研究结构的安排 | 第17-18页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本科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的维度选择与指标制定 | 第19-26页 |
一、“满意度”与“专业满意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第19-20页 |
(一) 顾客满意度 | 第19页 |
(二) 大学生满意度 | 第19-20页 |
(三)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 | 第20页 |
二、学生满意度的国际测评指标与模式 | 第20-22页 |
(一) 关注学校服务体系的Noel-Levitz公司满意度测评体系 | 第20-21页 |
(二) 侧重学生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的CIRR满意度测评体系 | 第21页 |
(三) 基于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全美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 | 第21-22页 |
三、本土化学生专业满意度测评体系的建构 | 第22-26页 |
(一)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构筑的专业满意度测评体系 | 第23-24页 |
(二) 三种高考志愿选择方式:家庭维度下具体测评指标 | 第24页 |
(三) 五个学校教育专业要素:学校维度下具体测评指标 | 第24页 |
(四) 两种衡量就业导向指标:社会维度下具体测评指标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普通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满意度现状的调查—以辽宁N大学为例 | 第26-39页 |
一、辽宁N大学发展概况简要回顾 | 第26页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第26-27页 |
(一) 问卷的设定与样本选择 | 第26-27页 |
(二) 访谈对象与访谈内容确定 | 第27页 |
(三) 调查数据统计方法的选定 | 第27页 |
三、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满意度的调查统计结果 | 第27-39页 |
(一) 志愿选择方式对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的调查结果 | 第27-28页 |
(二) 相关专业要素对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的调查结果 | 第28-33页 |
(三) 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的调查结果 | 第33-35页 |
(四) 调查样本中学生总体差异性的结果 | 第35-39页 |
第四章 辽宁N大学学生专业满意度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 第39-46页 |
一、志愿选择方式对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一) 志愿选择方式与学生专业满意度呈正相关 | 第39页 |
(二) 父母“包办”高考志愿造成学生满意度低 | 第39-40页 |
二、所选专业的专业要素对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一) 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结果分析 | 第40页 |
(二) 学生对专业师资状况的满意度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三) 学生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满意度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四) 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管理人员满意度结果分析 | 第43页 |
三、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一) 专业就业前景与学生专业满意度呈正相关 | 第43-44页 |
(二) 社会对人才需求与学生专业满意度呈正相关 | 第44页 |
四、调查样本中学生总体差异性的状况比较 | 第44-46页 |
(一) 不同性别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分析 | 第44页 |
(二) 城市生源学生专业满意度整体上高于农村生源学生 | 第44-45页 |
(三) 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水平参差不齐 | 第45页 |
(四) 师范生专业满意度整体上高于非师范生 | 第45页 |
(五) 部分师范类专业学生满意度水平较低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多元应对策略 | 第46-52页 |
一、充分搜集报考资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 | 第46-47页 |
(一) 家长和学生深入了解专业信息 | 第46页 |
(二) 家长多尊重学生专业选择的权利 | 第46页 |
(三)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做志愿填报决策者 | 第46-47页 |
二、全面加强学校自身建设 | 第47-50页 |
(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 第47页 |
(二)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专业教师整体水平 | 第47-48页 |
(三) 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均衡各个专业重视程度 | 第48-49页 |
(四)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提升专业管理人员素质 | 第49-50页 |
三、完善社会资源,保障学生顺利就业 | 第50-52页 |
(一)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 | 第50-51页 |
(二) 转变就业思维,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 第51页 |
(三) 全面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 第51-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A | 第56-59页 |
附录B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