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零 引言 | 第9-14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9页 |
·研究状况简介 | 第9-12页 |
·关于类固定短语的研究 | 第9-10页 |
·关于“X 前X 后”的研究 | 第10-12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页 |
·研究的理论、方法 | 第12-13页 |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一章“N 前 N 后”的构成及句法语义特点 | 第14-27页 |
·“N 前N 后”格式的内部构成 | 第14-16页 |
·结构特点 | 第14页 |
·N1、N2 关系 | 第14-15页 |
·N 的选择 | 第15-16页 |
·“N 前N 后”的格式义 | 第16-20页 |
·“前、后”表空间义时,“N 前N 后”的格式义 | 第16-18页 |
·“前、后”表时间义时,“N 前N 后”的格式义 | 第18-19页 |
·“前、后”表空间、时间义两可时,“N 前N 后”的格式义 | 第19-20页 |
·“N 前N 后”的句法功能 | 第20-26页 |
·“N 前N 后”做状语 | 第20-21页 |
·“N 前N 后”做宾语 | 第21-23页 |
·“N 前N 后”做定语 | 第23页 |
·“N 前N 后”做主语 | 第23-25页 |
·“N 前N 后”做谓语 | 第25页 |
·“N 前N 后”做补语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V 前 V 后”的构成及句法语义特点 | 第27-39页 |
·“V 前V 后”格式的内部构成 | 第27-31页 |
·结构特点 | 第27页 |
·“V1、V2”的关系 | 第27-29页 |
·V 的选择 | 第29-31页 |
·“V 前V 后”格式意义 | 第31-34页 |
·“前、后”表示空间、时间义时,“V 前V 后”的格式义 | 第32-33页 |
·“前、后”表示时间义时,“V 前V 后”的格式义 | 第33-34页 |
·“V 前V 后”的句法功能 | 第34-37页 |
·“V 前V 后”做谓语 | 第35页 |
·“V 前V 后”做状语 | 第35-36页 |
·“V 前V 后”做定语 | 第36-37页 |
·“V 前V 后”做宾语 | 第37页 |
·“V 前V 后”做分句 | 第37页 |
·“V 前V 后”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N 前 N 后”和“V 前 V 后”共性和差异及其他 | 第39-45页 |
·共性和差异 | 第39-40页 |
·格式意义 | 第39-40页 |
·句法功能 | 第40页 |
·X 为其他成分的“X 前X 后” | 第40-45页 |
·“X”为副词 | 第40-42页 |
·“X”为数词 | 第42-43页 |
·“X”为代词 | 第43页 |
·X1、X2 词性不同 | 第43-45页 |
第四章“X 前 X 后”的历时考察 | 第45-54页 |
·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时期 | 第45-47页 |
·先秦时期 | 第45-46页 |
·两汉时期 | 第46-47页 |
·隋唐五代——发展时期 | 第47-48页 |
·宋元——形成时期 | 第48-50页 |
·明清——成熟时期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X 前 X 后”格式整合层级考察 | 第54-69页 |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X 前X 后”格式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X 前X 后”的整合层级分类 | 第55-69页 |
·低级整合度“X 前X 后” | 第55-59页 |
·次低级整合度“X 前X 后” | 第59-62页 |
·次高级整合度“X 前X 后” | 第62-64页 |
·高级整合度“X 前X 后” | 第64-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