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1-24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22页 |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24-30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 1.高等职业教育 | 第24-25页 |
| 2.高职院校 | 第25页 |
| 3.“双师型”教师 | 第25-26页 |
| 4.师资队伍 | 第26-27页 |
| (二)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 1.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 第27页 |
| 2.教师专业化理论 | 第27-28页 |
| 3.人力资源理论 | 第28-30页 |
| 二、以SH高职学院为例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成因 | 第30-38页 |
|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 第30-31页 |
| 1.调查目的 | 第30页 |
| 2.明确调查研究思路 | 第30页 |
| 3.选取调查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 4.调查方法 | 第31页 |
| (二)SH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现存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 1.“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 第31-32页 |
| 2.“双师型”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综合素质差 | 第32页 |
| 3.“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 | 第32-33页 |
| 4.“双师型”教师选聘流程不科学、聘期内缺乏考核 | 第33-34页 |
|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存主要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34-38页 |
| 1.社会原因 | 第34-35页 |
| 2.教育系统原因 | 第35-36页 |
| 3.学校系统原因 | 第36页 |
| 4.教师自身原因 | 第36-38页 |
|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 第38-51页 |
| (一)制定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 第38-41页 |
| 1.厘清“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 第38-39页 |
| 2.制定明确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第39-41页 |
| 3.实施“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 | 第41页 |
| (二)优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选聘过程 | 第41-46页 |
| 1.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引进优秀师资 | 第42页 |
| 2.制定科学有效的“双师型”教师选聘流程 | 第42-43页 |
| 3.规范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 | 第43-46页 |
| (三)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 | 第46-47页 |
| 1.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政策、法规制度 | 第46页 |
| 2.分步实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 | 第46-47页 |
| (四)建立切实有效的“双师型”教师保障机制 | 第47-51页 |
| 1.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建立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 2.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位,发挥决策管理作用 | 第48-49页 |
| 3.优化“双师型”教师考核体系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