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1.2.1 车辆动力学的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1.2.2 悬架K&C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及求解方法 | 第24-35页 |
2.1 建模方法 | 第24-26页 |
2.2 基础模型推导 | 第26-30页 |
2.2.1 采用牛顿-欧拉方法的模型推导 | 第26-29页 |
2.2.2 采用拉格朗日方程法的模型推导 | 第29-30页 |
2.3 动力学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30-33页 |
2.4 多体系统动力学商用软件介绍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二十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65页 |
3.1 参考坐标系的定义及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36-39页 |
3.1.1 参考坐标系的定义 | 第36-37页 |
3.1.2 参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37-39页 |
3.2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39-48页 |
3.2.1 轮胎模型介绍 | 第39-40页 |
3.2.2 PAC2002轮胎模型 | 第40-43页 |
3.2.3 轮胎模型输入参数的确定 | 第43-48页 |
3.3 车轮动力学建模 | 第48-54页 |
3.3.1 车轮定位参数的确定 | 第48-50页 |
3.3.2 车轮的受力分析 | 第50-51页 |
3.3.3 车轮的运动学分析 | 第51-53页 |
3.3.4 车轮的动力学分析 | 第53-54页 |
3.4 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54-60页 |
3.4.1 悬架的静力学分析 | 第54-55页 |
3.4.2 悬架力模型 | 第55-58页 |
3.4.3 悬架K&C特性修正模型 | 第58页 |
3.4.4 悬架运动学分析 | 第58-60页 |
3.5 车身动力学建模 | 第60-63页 |
3.5.1 车身位置和方位的计算 | 第60-61页 |
3.5.2 车身的受力分析 | 第61-62页 |
3.5.3 车身的运动学分析 | 第62-63页 |
3.5.4 车身的动力学分析 | 第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和验证 | 第65-75页 |
4.1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积分算法 | 第65-66页 |
4.2 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程序说明 | 第66-69页 |
4.2.1 模型仿真程序流程说明 | 第66-67页 |
4.2.2 程序中的方向盘转角及速度控制说明 | 第67-68页 |
4.2.3 程序中的曲线拟合方法说明 | 第68-69页 |
4.3 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验证 | 第69-74页 |
4.3.1 车辆模型纵向动力学仿真验证 | 第70-72页 |
4.3.2 车辆模型横向动力学仿真验证 | 第72-74页 |
4.3.3 仿真效率对比 | 第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悬架K&C特性对车辆操纵稳定性影响 | 第75-81页 |
5.1 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第75-78页 |
5.2 操纵稳定性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78-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