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课题相关知识研究 | 第14-16页 |
1.3.1 硬件在环设备Labcar | 第15页 |
1.3.2 EOL诊断协议 | 第15-16页 |
1.3.3 自动化测试程序编写软件 | 第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UDS诊断测试 | 第18-29页 |
2.1 ECU通讯和CAN诊断测试 | 第18-19页 |
2.1.1 ECU通讯 | 第18页 |
2.1.2 CAN线诊断系统原理 | 第18-19页 |
2.1.3 OSI分层介绍 | 第19页 |
2.2 应用层实现 | 第19-25页 |
2.2.1 UDS诊断服务 | 第19-20页 |
2.2.2 UDS诊断原理 | 第20-21页 |
2.2.3 诊断服务分类 | 第21-22页 |
2.2.4 服务原语及协议数据单元 | 第22-23页 |
2.2.5 目标寻址方式及UDS诊断特点 | 第23页 |
2.2.6 应用层时序数值定义 | 第23-24页 |
2.2.7 UDS诊断服务基本应答规则 | 第24-25页 |
2.3 网络层实现 | 第25-28页 |
2.3.1 网络层数据流 | 第25-26页 |
2.3.2 网络层消息介绍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发动机ECU硬件在环搭建 | 第29-48页 |
3.1 车辆模型 | 第32-36页 |
3.1.1 动力部件 | 第32-33页 |
3.1.2 传动部件 | 第33-34页 |
3.1.3 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块 | 第34-35页 |
3.1.4 驾驶员模块 | 第35-36页 |
3.2 电子节气门建模 | 第36-44页 |
3.2.1 电子节气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37-39页 |
3.2.1.1 电子节气门的工作原理 | 第37页 |
3.2.1.2 电子节气门的结构组成 | 第37-38页 |
3.2.1.3 电子节气门的参数标定 | 第38-39页 |
3.2.2 永磁直流电机建模 | 第39-41页 |
3.2.3 节气门体机电系统建模 | 第41页 |
3.2.4 传感器建模 | 第41-42页 |
3.2.5 目标电流以及PWM生成模块 | 第42-43页 |
3.2.6 电子节气门总仿真模型 | 第43-44页 |
3.3 Labcar硬件系统结构和系统软件配置 | 第44-47页 |
3.3.1 断接盒BOB | 第44-45页 |
3.3.2 仿真工控机 | 第45页 |
3.3.3 I/O板卡和负载板卡 | 第45-46页 |
3.3.4 系统软件配置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下线测试自动测试开发 | 第48-66页 |
4.1 下线测试自动测试开发流程 | 第48-49页 |
4.2 自动测试开发软件 | 第49-53页 |
4.2.1 ECU-TEST基于硬件在环的测试原理 | 第50-52页 |
4.2.2 基于Labcar硬件在环平台的软件配置 | 第52页 |
4.2.3 Package编写 | 第52-53页 |
4.3 下线测试通用模板和安全算法动态链接库调用 | 第53-58页 |
4.3.1 模板格式与信息 | 第53-55页 |
4.3.2 ECU-TEST读取Excel表格 | 第55-57页 |
4.3.4 安全算法库DLL文件的调用 | 第57-58页 |
4.4 UDS下线测试自动测试程序 | 第58-65页 |
4.4.1 软件的配置 | 第58-59页 |
4.4.2 硬件VECTOR VN1640a的调用 | 第59-60页 |
4.4.3 自动测试程序开发 | 第60-64页 |
4.4.4 测试结果写入EXCEL表格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仿真与验证 | 第66-70页 |
5.1 电子节气门模型仿真和验证 | 第66-67页 |
5.2 Labcar整车模型的仿真和验证 | 第67-68页 |
5.3 自动测试程序的仿真和验证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70-71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6.3 全文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