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视角的组织双元性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2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1.2.1 国外研究 | 第13-15页 |
| 1.2.2 国内研究 | 第15-18页 |
| 1.2.3 研究评述 | 第18-20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3.2 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 2 概念界定与支撑理论 | 第24-34页 |
| 2.1 组织双元性能力 | 第24-27页 |
| 2.1.1 双元性的概念与内涵 | 第24-26页 |
| 2.1.2 双元性能力的特征 | 第26-27页 |
| 2.2 支撑理论 | 第27-34页 |
| 2.2.1 矛盾思维理论 | 第27-28页 |
| 2.2.2 组织学习理论 | 第28-30页 |
| 2.2.3 组织进化理论 | 第30-32页 |
| 2.2.4 动态能力理论 | 第32-34页 |
| 3 组织双元性能力的形成 | 第34-40页 |
| 3.1 组织双元性能力的形成条件 | 第34-36页 |
| 3.1.1 外部推动因素 | 第34-35页 |
| 3.1.2 内部激发动力 | 第35-36页 |
| 3.2 组织双元性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6-39页 |
| 3.2.1 战略思维 | 第36-37页 |
| 3.2.2 组织结构 | 第37-38页 |
| 3.2.3 产品创新 | 第38-39页 |
| 3.3 组织双元性能力形成的机理模型 | 第39-40页 |
| 4 组织双元性能力的构建 | 第40-47页 |
| 4.1 思维层面的双元性能力构建 | 第40-44页 |
| 4.1.1 领导思维 | 第40-42页 |
| 4.1.2 员工意识 | 第42-44页 |
| 4.2 结构层面的双元性能力构建 | 第44-45页 |
| 4.2.1 组织设计 | 第44-45页 |
| 4.2.2 流程变革 | 第45页 |
| 4.3 业务层面的双元性能力构建 | 第45-47页 |
| 4.3.1 产品研发 | 第45-46页 |
| 4.3.2 技术创新 | 第46-47页 |
| 5 案例分析 | 第47-55页 |
| 5.1 华为公司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 | 第47-48页 |
| 5.2 华为公司双元性能力的构建 | 第48-53页 |
| 5.2.1 领导思维的双元性 | 第48-50页 |
| 5.2.2 组织设计和流程变革双元性 | 第50-52页 |
| 5.2.3 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双元性 | 第52-53页 |
| 5.3 案例启示 | 第53-5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 6.2 研究不足 | 第55-56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个人简历 | 第61-62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