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丧葬乐班的人类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10-17页 |
1、重丧观念与礼乐文化 | 第10-11页 |
2、乐户与鼓吹乐 | 第11-14页 |
3、底边社会研究 | 第14-15页 |
4、“危险”与分类体系 | 第15-17页 |
三、研究意义、创新与难点 | 第17-18页 |
1、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创新与难点 | 第18页 |
四、田野调查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熟悉的田野点 | 第20-24页 |
第三章 丧葬习俗与丧葬乐班 | 第24-40页 |
一、丧葬习俗概览 | 第24-25页 |
二、丧葬乐班与丧仪 | 第25-27页 |
三、丧葬乐班的结构与特征 | 第27-40页 |
第四章 关系的建构与维系 | 第40-53页 |
一、丧葬乐班成员的双重身份 | 第40-41页 |
二、内部的友好与合作 | 第41-45页 |
1、亲缘关系 | 第41-44页 |
2、业缘关系 | 第44-45页 |
三、内部的竞争与冲突 | 第45-50页 |
1、价格竞争:降价 | 第45-46页 |
2、中间人竞争:勾料理 | 第46-48页 |
3、技艺竞争:对棚 | 第48-50页 |
四、陌生的主家 | 第50-52页 |
五、交织的关系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变迁的乐班 | 第53-64页 |
一、表演变化 | 第53-56页 |
二、女性的加入 | 第56-58页 |
三、政府管理 | 第58-60页 |
四、自观与他评 | 第60-62页 |
1、下三的门外人 | 第60-61页 |
2、受邀的手艺人 | 第61-62页 |
五、存在意义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件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