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角下河北省昌黎地秧歌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五、研究创新点及特色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演变 | 第12-25页 |
第一节 昌黎地秧歌的生成条件 | 第12-13页 |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 第12页 |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 第12-13页 |
三、日益发展的经济基础 | 第13页 |
第二节 昌黎地秧歌的起源探究 | 第13-16页 |
一、作为劳作时宣泄的起源 | 第13-14页 |
二、作为祈福、祭祀仪式的起源 | 第14-15页 |
三、相关民间故事体现的起源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昌黎地秧歌的发展演变 | 第16-22页 |
一、昌黎地秧歌的发展阶段 | 第16-19页 |
二、昌黎地秧歌的演变特征 | 第19-22页 |
第四节 昌黎地秧歌的主要特征 | 第22-25页 |
一、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 | 第22-23页 |
二、昌黎地秧歌的角色分类 | 第23页 |
三、昌黎地秧歌的表演道具 | 第23页 |
四、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昌黎地秧歌与民众生活研究 | 第25-35页 |
第一节 昌黎地秧歌的文化区域 | 第25-28页 |
一、乐亭县 | 第25-26页 |
二、滦县 | 第26-27页 |
三、抚宁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与昌黎地秧歌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岁时节令与昌黎地秧歌 | 第30-32页 |
第四节 庙会活动与昌黎地秧歌 | 第32页 |
第五节 婚丧嫁娶与昌黎地秧歌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对民间团体的调查研究 | 第35-42页 |
第一节 对“昌黎·碣石民俗文化庙会”的参与观察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对“三星秧歌队”赵善红老师的访谈 | 第36-42页 |
第四章 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 第42-50页 |
第一节 昌黎地秧歌传承与发展现状 | 第42-46页 |
一、传统文化地位逐渐降低 | 第42-44页 |
二、艰难处境下努力前行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昌黎地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 第46-50页 |
一、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支持地秧歌的发展 | 第46-47页 |
二、社会各界共同促进昌黎地秧歌的发展 | 第47-48页 |
三、民间艺人发挥主体作用传承与发展昌黎地秧歌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