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大跨度组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组合梁斜拉桥的发展第12-16页
        1.2.1 斜拉桥的发展第12-14页
        1.2.2 组合梁斜拉桥的发展第14-16页
    1.3 组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1 斜拉桥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2 组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9-21页
        1.4.1 问题的提出第19页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地震响应分析的基本理论第21-26页
    2.1 静力法第21页
    2.2 反应谱法第21-24页
        2.2.1 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第21-22页
        2.2.2 反应谱法的地震力计算第22-23页
        2.2.3 反应谱的组合方法第23-24页
    2.3 时程分析法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和动力特性分析第26-44页
    3.1 数值模拟方法第26-28页
        3.1.1 桥塔的模拟第26页
        3.1.2 斜拉索的模拟第26页
        3.1.3 主梁的模拟第26-27页
        3.1.4 桩-土相互作用的模拟第27-28页
        3.1.5 边界条件模拟第28页
    3.2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8-36页
        3.2.1 工程概况第28-29页
        3.2.2 结构参数第29-32页
        3.2.3 青山大桥有限元模型第32-36页
    3.3 动力特性计算与分析第36-43页
        3.3.1 动力特性计算理论第36页
        3.3.2 动力特性计算结果第36-41页
        3.3.3 主梁形式对动力特性的影响第4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地震反应谱分析第44-53页
    4.1 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确定第44-45页
    4.2 计算原则及基本参数第45-46页
    4.3 反应谱分析结果第46-52页
        4.3.1 纵桥向+竖向分析结果第47-50页
        4.3.2 横桥向+竖向分析结果第50-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地震时程分析第53-72页
    5.1 地震波的选取第53-54页
    5.2 一致激励下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4-62页
        5.2.1 纵桥向+竖向分析结果第54-58页
        5.2.2 横桥向+竖向分析结果第58-62页
    5.3 反应谱法计算结果与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比较第62-64页
    5.4 考虑行波效应的时程分析第64-69页
        5.4.1 考虑行波效应的地震动输入第65页
        5.4.2 行波效应对节点位移的影响第65-67页
        5.4.3 行波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第67-69页
    5.5 主梁形式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第69-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组合梁斜拉桥减震措施研究第72-84页
    6.1 斜拉桥减震原理第72-73页
    6.2 粘滞阻尼器概述第73-74页
        6.2.1 粘滞阻尼器的构造第73页
        6.2.2 粘滞阻尼器的模型第73-74页
        6.2.3 粘滞阻尼器在斜拉桥中的应用第74页
    6.3 粘滞阻尼器参数敏感性分析第74-80页
        6.3.1 阻尼系数的影响第76-77页
        6.3.2 速度指数的影响第77-78页
        6.3.3 合理阻尼器参数的确定第78-80页
    6.4 减震效果随阻尼器刚度的变化规律第80-81页
    6.5 主梁形式对阻尼器减震效果的影响第81-82页
    6.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型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设计
下一篇:城市旅游交通关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