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1.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1.1.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1.2 《中国评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中国评论》研究溯源 | 第10-11页 |
| 1.2.2 《中国评论》所刊中国古典小说英译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中国评论》及其所刊中国古典小说英译作品 | 第12-17页 |
| 2.1 近代英文期刊群与《中国评论》 | 第12-13页 |
| 2.2 《中国评论》的中国古典小说刊载特点 | 第13-17页 |
| 2.2.1 题材多样,数量众多 | 第13-15页 |
| 2.2.2 连载刊录,专题集中 | 第15页 |
| 2.2.3 时域宽广,审美提升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中国评论》所刊中国古典小说的英译策略 | 第17-39页 |
| 3.1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英译 | 第17-25页 |
| 3.1.1 故事体制的编排 | 第17-19页 |
| 3.1.2 情节内容的翻译与改编 | 第19-25页 |
| 3.2 文言小说的英译 | 第25-32页 |
| 3.2.1 情节内容的翻译 | 第25-30页 |
| 3.2.2 文化意蕴的失落 | 第30-32页 |
| 3.3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词的英译 | 第32-39页 |
| 3.3.1 删削 | 第32-34页 |
| 3.3.2 直译 | 第34-36页 |
| 3.3.3 以诗译诗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中国评论》所刊中国古典小说英译的原则 | 第39-55页 |
| 4.1 尊重基础上的“归化” | 第39-44页 |
| 4.1.1 文化意象的置换 | 第39-40页 |
| 4.1.2 就地取材,以英释中 | 第40-41页 |
| 4.1.3 文化顺应的改写 | 第41-44页 |
| 4.2 注重对“异”的展现 | 第44-55页 |
| 4.2.1 文化负载词的直译 | 第44-48页 |
| 4.2.2 异国文化的展现 | 第48-51页 |
| 4.2.3 文本风格的保留 | 第51-55页 |
| 第五章 《中国评论》所刊中国古典小说的选择标准和价值取向 | 第55-70页 |
| 5.1 中国社会的多方位展示 | 第55-58页 |
| 5.2 道德教化的重视 | 第58-61页 |
| 5.2.1 主流价值的颂扬 | 第58-59页 |
| 5.2.2 因果报应的警示 | 第59-61页 |
| 5.3 情义人生的赞赏 | 第61-66页 |
| 5.3.1 诗情人生 | 第61-62页 |
| 5.3.2 英雄情怀 | 第62-66页 |
| 5.4 女子婚姻才智的反映 | 第66-70页 |
| 5.4.1 女子婚姻生活的反映 | 第66-67页 |
| 5.4.2 独立个性的女子形象 | 第67-70页 |
| 第六章 中国古典小说英译中的“他者”形象 | 第70-78页 |
| 6.1 愚昧落后的封建王朝 | 第70-74页 |
| 6.1.1 扭曲的中国人形象 | 第70-72页 |
| 6.1.2 落后腐败的中国形象 | 第72-74页 |
| 6.2 意蕴深厚的神秘古都 | 第74-78页 |
| 6.2.1 智慧古国 | 第74-75页 |
| 6.2.2 神秘国度 | 第75-78页 |
| 结语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