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1.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 | 第8页 |
2.儿童哲学教育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第8-9页 |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儿童哲学 | 第10-11页 |
2.儿童哲学教育 | 第11页 |
3.探究群体 | 第11-12页 |
4.思考自我 | 第12页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19-26页 |
(一)李普曼生平及著作 | 第19-20页 |
(二)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0-22页 |
1.二战以后,美国两次教育改革的失利 | 第20-21页 |
2.“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发展 | 第21-22页 |
(三)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1.哲学起源于惊讶的学说 | 第22页 |
2.苏格拉底的对话哲学 | 第22-23页 |
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 第23页 |
(四)儿童哲学教育与传统哲学教育的区别 | 第23-26页 |
1.主张哲学教育从儿童开始 | 第24页 |
2.强调哲学与儿童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 第24-25页 |
3.提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哲学教育 | 第25-26页 |
二、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 第26-40页 |
(一)儿童哲学教育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1.儿童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 第26页 |
2.儿童学习哲学与年龄无关 | 第26-27页 |
3.适当的哲学教学一定会产生哲学思维 | 第27页 |
(二)儿童哲学教育的主体 | 第27-30页 |
1.儿童 | 第27-28页 |
2.儿童哲学教师 | 第28-30页 |
(三)儿童哲学教育的目的——“思考自我” | 第30-33页 |
1.提高儿童的推理能力 | 第30-31页 |
2.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 第31-32页 |
3.促进儿童个人成长与人际交往能力 | 第32页 |
4.增进儿童的道德理解力 | 第32-33页 |
5.培养儿童获取生活经历意义的能力 | 第33页 |
(四)儿童哲学教育的教材——IAPC版教材 | 第33-37页 |
1.儿童哲学小说 | 第34-36页 |
2.教师辅导手册 | 第36-37页 |
(五)儿童哲学教育的方法 | 第37-38页 |
1.“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对话 | 第37页 |
2.哲学教室里的“群体探究” | 第37-38页 |
(六)儿童哲学教育的道德教育价值 | 第38-40页 |
1.有助于道德想象力的培养 | 第38页 |
2.能够促进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 第38-39页 |
3.提供了实践道德规范的场合 | 第39-40页 |
三、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40-45页 |
(一)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特殊贡献 | 第40-43页 |
1.保护了儿童的哲学天性,为儿童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 | 第40-41页 |
2.首创了一套独特完整的儿童哲学教育体系,成为重构教育的开端 | 第41-42页 |
3.完善了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发展 | 第42-43页 |
(二)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43-45页 |
1.儿童哲学小说插图的缺席 | 第43页 |
2.儿童哲学教师培训的不完善 | 第43-45页 |
四、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哲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45-49页 |
(一)高度重视儿童哲学教育的独特教育价值 | 第45页 |
(二)积极开发儿童哲学教育的本土化教材 | 第45-47页 |
(三)重视专职儿童哲学教师的培养 | 第47页 |
(四)尝试建立专门的儿童哲学教育机构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