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论文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3页
0.引言第13-26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21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3页
     ·研究范围与方法第23-26页
       ·研究范围第23-24页
       ·研究方法第24-26页
上篇 挑战——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的流失及其后果第26-101页
 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概况和森林变迁第26-49页
     ·陕西省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第29-31页
       ·森林分布及面积第29页
       ·森林权属第29页
       ·森林变迁第29-31页
     ·甘肃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第31-36页
       ·森林分布及面积第31-34页
       ·森林权属第34-35页
       ·森林变迁第35-36页
     ·宁夏省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第36-39页
       ·森林面积及分布第36-38页
       ·森林权属第38页
       ·森林变迁第38-39页
     ·青海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第39-45页
       ·森林面积及分布第39-41页
       ·森林权属第41-42页
       ·森林变迁第42-45页
     ·新疆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第45-48页
       ·森林面积及分布第45-47页
       ·森林权属第47页
       ·森林变迁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2. 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流失形态第49-73页
   ·燃料消耗第49-54页
       ·民间柴炭消耗第50-52页
       ·军队柴炭消耗第52-54页
       ·工矿业、手工业燃料第54页
     ·房屋建筑用材消耗第54-60页
       ·战争破坏第55-57页
       ·灾害破坏第57-58页
       ·重建与扩建第58-60页
     ·开荒毁林第60-65页
       ·政府开荒政策第60-61页
       ·山区垦荒第61-63页
       ·烧荒第63-65页
     ·交通设施消耗第65-66页
     ·邮电设施消耗第66页
     ·加工制造业消耗第66-67页
     ·军事消耗第67-68页
     ·掠夺式砍伐方式第68-70页
     ·木材利用方式落后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3. 西北森林资源流失后果第73-101页
     ·木材短缺第74-76页
     ·燃料缺乏第76-78页
     ·林产品减少第78-80页
     ·物种减少第80-82页
     ·水土流失的加剧第82-86页
       ·水土流失对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第83-84页
       ·水土流失造对下游地区的危害第84-86页
     ·泥石流、滑坡频发第86-88页
     ·沙漠化严重第88-91页
       ·河西走廊的沙漠化第89-90页
       ·陕西、宁夏北部的沙漠化第90-91页
     ·旱灾频仍第91页
     ·风景资源的消失第91-95页
       ·白龙江林区风景第92-93页
       ·洮河、大夏河林区风景第93-94页
       ·天山林区风景第94页
       ·居延海荒漠地带风景第94-95页
     ·社会的衰落第95-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下篇 应战——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建设第101-186页
 4.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林业机构的设立第101-105页
     ·陕西省林业机构第101-102页
     ·甘肃省林业机构第102页
     ·青海省林业机构第102页
     ·宁夏省林业机构第102-103页
     ·新疆省林业机构第103页
     ·陕甘宁边区林业机构第103-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5.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考察第105-114页
     ·西方人在西北地区与森林有关的考察第105-106页
     ·国内的西北森林考察第106-112页
     ·西部森林调查第106-108页
       ·西北水土保持考察第108-109页
       ·小陇山森林调查及其报告第109页
       ·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及其报告第109-111页
       ·甘肃南部森林调查第111页
       ·其他森林调查第111-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6.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保护第114-125页
     ·政府的森林保护措施第114-121页
       ·陕西省的森林保护第115-117页
       ·甘肃省的森林保护第117-118页
       ·宁夏省的森林保护第118页
       ·青海省的森林保护第118-119页
       ·新疆省的森林保护第119-120页
       ·陕甘宁边区的森林保护第120-121页
     ·民间森林保护第121-124页
       ·祁连山森林保护第121-122页
       ·宗教森林保护第122-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7.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苗圃建设和育苗工作第125-139页
     ·陕西省苗圃建设和育苗第125-127页
     ·甘肃省苗圃建设和育苗第127-130页
     ·宁夏省苗圃建设和育苗第130-134页
       ·县苗圃建设和育苗第130-131页
       ·各林场建设和育苗第131-134页
     ·青海省苗圃建设和育苗第134-136页
     ·新疆省苗圃建设和育苗第136-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8.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植树造林第139-161页
     ·陕西省的植树造林第141-142页
     ·甘肃省的植树造林第142-144页
       ·兰州中山林植树第142页
       ·水土保持林第142-143页
       ·治沙造林第143页
       ·对甘肃省植树造林的评价第143-144页
     ·宁夏省的植树造林第144-149页
       ·宁夏植树方法第144-145页
       ·抗战前宁夏的植树造林第145页
       ·抗战开始后宁夏的植树造林第145-148页
       ·对宁夏省植树造林的评价第148-149页
     ·青海省的植树造林第149-155页
       ·关于植树造林的规定第149-150页
       ·各界造林成绩第150-152页
       ·造林所用的树苗第152页
       ·植树地点和树种第152-153页
       ·关于青海省植树造林的评价第153-155页
     ·新疆省的植树造林第155-157页
     ·民国前期新疆省的植树造林第155页
       ·抗战前后新疆省的植树造林第155-157页
       ·关于新疆省植树造林的评价第157页
     ·陕甘宁边区的植树造林第157-158页
     ·本章小结第158-161页
 9.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教育第161-168页
     ·陕西省的林业教育第161-163页
       ·初等林业教育第161页
       ·高等林业教育第161-163页
     ·甘肃省的林业教育第163-164页
       ·甘肃的初、中等林业教育第163页
       ·甘肃的高等林业教育第163-164页
     ·宁夏省的林业教育第164-165页
     ·青海省的林业教育第165页
     ·新疆省的林业教育第165页
     ·陕甘宁边区的林业教育第165-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10.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科学研究第168-173页
     ·树木引种第168-169页
     ·杂交育种第169页
     ·林木抚育第169-170页
     ·森林经理科学技术第170页
     ·建造水土保持林的探索第170-171页
     ·树木学研究第171-172页
     ·本章小结第172-173页
 1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林业工作者的精神第173-181页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救国思想第173-176页
       ·完成林业科学本土化的历史使命第173-174页
       ·担负抗战建国重任,振兴大后方林业第174-175页
       ·生产国防用材,支持抗战事业第175-176页
     ·艰苦卓绝的开拓精神第176-178页
     ·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第178-179页
     ·民国时期在西北地区工作过的林业工作者第179-180页
     ·本章小结第180-181页
 12. 结论和展望第181-186页
     ·发展和振兴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西北地区的客观要求第181-182页
     ·发展和振兴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潮流第182页
     ·发展和振兴林业,是中华民族和西北人民的优秀传统第182-183页
     ·发展和振兴林业,要重视挖掘和继承历史上先进的林业思想和方法第183-184页
     ·发展和振兴林业,在西北地区任重而道远第184-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198页
个人简介第198-199页
导师简介第199-200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200-201页
致谢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冀北山地典型森林植被与土壤成分的空间异质性关系研究
下一篇: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