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2-14页
1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1 关于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第14-17页
        1.1.1 父亲教养方式的界定第14-15页
        1.1.2 父亲教养方式的维度第15-16页
        1.1.3 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1.2 关于自我接纳的研究第17-19页
        1.2.1 自我接纳的界定第17-18页
        1.2.2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1.3 关于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策略的研究第19-22页
        1.3.1 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第19-20页
        1.3.2 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第20页
        1.3.3 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相关研究第20-22页
    1.4 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研究第22-24页
2 问题提出第24-26页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24页
    2.2 研究意义第24页
    2.3 研究目的第24-25页
    2.4 研究假设第25-26页
3 研究方法第26-28页
    3.1 研究对象第26页
    3.2 研究工具第26-27页
        3.2.1 EMBU(父亲教养方式问卷)第26-27页
        3.2.2 自我接纳问卷(SAQ)第27页
        3.2.3 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策略量表(中国版)第27页
    3.3 施测过程第27页
    3.4 数据统计分析第27-28页
4 研究结果第28-46页
    4.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结果第28-32页
        4.1.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一般状况第28页
        4.1.2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第28-29页
        4.1.3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第29-30页
        4.1.4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家庭来源差异第30-31页
        4.1.5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第31-32页
    4.2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研究结果第32-34页
        4.2.1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一般状况第32页
        4.2.2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性别差异第32页
        4.2.3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年级差异第32-33页
        4.2.4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家庭来源差异第33-34页
        4.2.5 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第34页
    4.3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研究结果第34-36页
        4.3.1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一般状况第34-35页
        4.3.2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性别差异第35页
        4.3.3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年级差异第35-36页
        4.3.4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家庭来源差异第36页
        4.3.5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第36页
    4.4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研究25第36-46页
        4.4.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相关分析第36-39页
            4.4.1.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接纳的相关分析第37页
            4.4.1.2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相关分析第37-38页
            4.4.1.3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和自我接纳的相关分析第38-39页
        4.4.2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回归分析第39-46页
            4.4.2.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对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回归分析第40页
            4.4.2.2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回归分析第40-41页
            4.4.2.3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父亲教养方式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上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1-46页
5 讨论与建议第46-60页
    5.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特点第46-49页
        5.1.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第46页
        5.1.2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第46-47页
        5.1.3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第47-48页
        5.1.4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家庭来源差异分析第48页
        5.1.5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分析第48-49页
    5.2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特点第49-51页
        5.2.1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性别差异分析第49-50页
        5.2.2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年级差异分析第50页
        5.2.3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家庭来源差异分析第50页
        5.2.4 大学生自我接纳在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分析第50-51页
    5.3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特点第51-52页
        5.3.1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性别和家庭来源差异分析第51页
        5.3.2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在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差异分析第51-52页
    5.4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特点第52-54页
        5.4.1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关系分析第52页
        5.4.2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分析第52-53页
        5.4.3 大学生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分析第53-54页
    5.5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回归分析42第54页
    5.6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父亲教养方式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上的中介效应分析第54-55页
    5.7 建议第55-57页
        5.7.1 重视父亲教养方式第55页
        5.7.2 父亲教养子女最需要理性第55-56页
        5.7.3 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第56-57页
        5.7.4 关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第57页
    5.8 研究不足第57-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附录第68-76页
后记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5岁幼儿情绪理解、母亲元情绪理念和社会行为的关系
下一篇:医学生负性情绪来源问卷编制及其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