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12页 |
1.4 选题意义和价值 | 第12-13页 |
1.5 本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起飞复飞航迹及其应用 | 第15-29页 |
2.1 影响最大起飞重量的因素 | 第15-16页 |
2.2 起飞飞行航迹 | 第16-21页 |
2.2.1 起飞飞行航迹的垂直越障 | 第17-19页 |
2.2.2 航道三段改平高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3 起飞飞行航迹的水平越障 | 第20-21页 |
2.2.4 最大坡度要求 | 第21页 |
2.3 一发失效应急程序 | 第21-29页 |
2.3.1 一发失效应急程序的意义 | 第22-23页 |
2.3.2 一发失效起飞应急程序与标准仪表离场程序的差异 | 第23-24页 |
2.3.3 SID飞行的性能验证 | 第24-25页 |
2.3.4 EOSID的设计考虑 | 第25-26页 |
2.3.5 EOSID的设计流程 | 第26-27页 |
2.3.6 一发失效复飞应急程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航迹模拟的动力学模型 | 第29-39页 |
3.1 爬升过程受力分析 | 第29-30页 |
3.2 重力G | 第30页 |
3.3 气动力的影响 | 第30-33页 |
3.3.1 升力L | 第30-32页 |
3.3.2 阻力D | 第32-33页 |
3.4 发动机推力T | 第33-34页 |
3.4.1 发动机转速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2 飞行速度的影响 | 第34页 |
3.4.3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 第34页 |
3.5 风的影响 | 第34-35页 |
3.6 飞机坡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6.1 转弯飞行的原理 | 第35-37页 |
3.6.2 飞机的转弯率 | 第37页 |
3.7 爬升角θ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航迹模拟算法 | 第39-50页 |
4.1 航迹模拟的总体框架 | 第39-40页 |
4.2 初始条件的定义 | 第40-43页 |
4.2.1 水平轨迹的定义 | 第40-42页 |
4.2.2 垂直轨迹的定义 | 第42-43页 |
4.3 参数的计算 | 第43-45页 |
4.3.1 起飞场道段的计算 | 第43-44页 |
4.3.2 起飞航道段的计算 | 第44-45页 |
4.4 垂直段算法 | 第45-48页 |
4.5 水平段算法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航迹模拟算法的改进 | 第50-66页 |
5.1 坐标系的定义及转换 | 第50-54页 |
5.2 水平转弯算法的改进 | 第54-58页 |
5.3 复飞航迹模拟算法的研究 | 第58-61页 |
5.3.1 标准复飞程序 | 第58-59页 |
5.3.2 一发失效复飞程序 | 第59-60页 |
5.3.3 一发失效复飞航迹的模拟 | 第60-61页 |
5.4 PBN程序模拟算法的讨论 | 第61-66页 |
第六章 模拟算法的实现及算例 | 第66-76页 |
6.1 Fortran介绍 | 第66-68页 |
6.1.1 Fortran语言及其编译器 | 第66-67页 |
6.1.2 Fortran程序结构 | 第67页 |
6.1.3 子程序及其调用 | 第67-68页 |
6.2 编程实现 | 第68-71页 |
6.2.1 线性插值函数 | 第68-69页 |
6.2.2 地面风修正 | 第69-70页 |
6.2.3 切径向线转弯的坡度计算 | 第70-71页 |
6.3 算例分析 | 第71-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