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3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4-2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9-32页 |
一、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二、 本文不足之处 | 第31-32页 |
第一章 教育自觉理论概述 | 第32-65页 |
第一节 教育自觉的概念辨析 | 第32-41页 |
一、 教育自觉 | 第32-35页 |
二、 教育自觉视阈 | 第35-37页 |
三、 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37-41页 |
第二节 教育自觉的出场语境 | 第41-56页 |
一、 文化自觉的内涵与发展 | 第42-50页 |
二、 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的关系 | 第50-52页 |
三、 文化自觉走向教育自觉的历史必然性 | 第52-56页 |
第三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 | 第56-65页 |
一、 教育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 第56-60页 |
二、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 第60-62页 |
三、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 第62-65页 |
第二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5-96页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误区 | 第65-69页 |
一、 误区一: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威胁 | 第65-66页 |
二、 误区二:全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丧失的根本原因 | 第66-68页 |
三、 误区三:全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障碍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问题 | 第69-80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确定 | 第69-74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分类 | 第74-76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认识偏差 | 第76-80页 |
第三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问题 | 第80-8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80-8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是非之争 | 第83-88页 |
第四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偏差 | 第88-96页 |
一、 政府行政的法治性偏差 | 第89-92页 |
二、 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偏差 | 第92-96页 |
第三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 第96-131页 |
第一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 | 第96-106页 |
一、 党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 第96-99页 |
二、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 第99-102页 |
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 第102-106页 |
第二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 第106-116页 |
一、 建设和谐社会:政府的教育自觉 | 第107-110页 |
二、 塑造公正校园:学校的教育自觉 | 第110-113页 |
三、 树立价值楷模:教师的教育自觉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 第116-131页 |
一、 身教示范法:个体主体自觉的基础 | 第116-121页 |
二、 单元民主法:个体主体自觉的保证 | 第121-128页 |
三、 形成合力法:群体主体自觉的互动 | 第128-131页 |
第四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 第131-145页 |
第一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欧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 第131-138页 |
一、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元素 | 第131-135页 |
二、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精神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亚洲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 第138-145页 |
一、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与主导 | 第138-141页 |
二、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与法治 | 第141-145页 |
第五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145-170页 |
第一节 教育自觉推动社会的和谐 | 第145-153页 |
一、 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146-149页 |
二、 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149-151页 |
三、 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谐 | 第151-153页 |
第二节 教育自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153-163页 |
一、 发展人的需要 | 第153-156页 |
二、 丰富人的本质 | 第156-159页 |
三、 完善人的个性 | 第159-163页 |
第三节 教育自觉促进和实现人的创新 | 第163-170页 |
一、 人的创新的现实反思 | 第163-166页 |
二、 人的创新的条件创设 | 第166-168页 |
三、 人的创新的实现动力 | 第168-170页 |
结语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3-184页 |
后记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