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1.1 四川方言研究简况及近年进展 | 第12-13页 |
1.1.2 苍溪方言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3 本文的特点 | 第14页 |
1.2 地理、建制沿革与人口 | 第14-16页 |
1.2.1 地理与建制沿革 | 第14-15页 |
1.2.2 人口情况 | 第15-16页 |
1.3 材料来源、研究方法、符号说明及设备使用 | 第16-18页 |
1.3.1 材料来源及发音人信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符号及绘图说明 | 第17页 |
1.3.4 田野调查、设备及资助 | 第17-18页 |
2 苍溪方言的语音系统 | 第18-50页 |
2.1 介绍 | 第18页 |
2.2 永宁语音系统 | 第18-25页 |
2.2.1 永宁话的声母系统 | 第18页 |
2.2.2 永宁话的韵母系统 | 第18-20页 |
2.2.3 永宁话的声调系统 | 第20-21页 |
2.2.4 永宁话声韵配合表 | 第21-25页 |
2.3 云峰话语音系统 | 第25-33页 |
2.3.1 云峰话的声母系统 | 第25-26页 |
2.3.2 云峰话的韵母系统 | 第26-27页 |
2.3.3 云峰话的声调系统 | 第27-28页 |
2.3.4 云峰话声韵配合表 | 第28-33页 |
2.4 歧坪话语音系统 | 第33-41页 |
2.4.1 歧坪话的声母系统 | 第33-34页 |
2.4.2 歧坪话的韵母系统 | 第34-35页 |
2.4.3 歧坪话的声调系统 | 第35-36页 |
2.4.4 歧坪话声韵配合表 | 第36-41页 |
2.5 唤马话语音系统 | 第41-50页 |
2.5.1 唤马话的声母系统 | 第41-42页 |
2.5.2 唤马话的韵母系统 | 第42-44页 |
2.5.3 唤马话的声调系统 | 第44页 |
2.5.4 唤马话声韵配合表 | 第44-50页 |
3 苍溪方言音系特征 | 第50-76页 |
3.1 声母的结构特征 | 第50-60页 |
3.1.1 古非晓组的今读情况 | 第50-51页 |
3.1.2 泥来母读音 | 第51-52页 |
3.1.3 影疑母读音 | 第52-55页 |
3.1.4 微母读音 | 第55页 |
3.1.5 云以母读音 | 第55-56页 |
3.1.6 知庄章组读音 | 第56-58页 |
3.1.7 日母字读音 | 第58页 |
3.1.8 精组字读音 | 第58-59页 |
3.1.9 见组字读音 | 第59-60页 |
3.2 韵母的结构特征 | 第60-73页 |
3.2.1 阴声韵 | 第60-64页 |
3.2.2 阳声韵 | 第64-68页 |
3.2.3 入声韵 | 第68-73页 |
3.3 声调 | 第73-76页 |
3.3.1 古今调类对应 | 第73-74页 |
3.3.2 各点入声归派统计 | 第74-76页 |
4 讨论 | 第76-125页 |
4.1 云峰的阳平和入声 | 第76-85页 |
4.1.1 阳平和入声的特性 | 第76-77页 |
4.1.2 入声长调——音位补偿的结果 | 第77-80页 |
4.1.3 云峰入声调尾下倾的原因 | 第80-82页 |
4.1.4 长调和降尾促发的增音 | 第82-85页 |
4.2 苍溪方言两字组变调 | 第85-89页 |
4.3 苍溪的尖团合并特点及其涉及的语音史意义 | 第89-92页 |
4.3.1 苍溪方言的分尖团特点及与北京音对比 | 第89-90页 |
4.3.2 苍溪方言的团音腭化特点及其语音史意义 | 第90-92页 |
4.4 苍溪方言韵母的音变现象 | 第92-104页 |
4.4.1 苍溪方言部分古入声韵文白异读及其意义 | 第92-101页 |
4.4.1.1 文白异读的表现 | 第92-93页 |
4.4.1.2 文读层来源 | 第93-94页 |
4.4.1.3 白读层性质 | 第94-100页 |
4.4.1.4 从苍溪及邻近方言入声韵文白读看川东北诸方言的历史地位 | 第100-101页 |
4.4.2 “蟹止深臻曾梗”诸摄三四等开口端组、来母文白异读 | 第101-102页 |
4.4.3 “遇通”两摄三等韵中的一类连续音变现象 | 第102-104页 |
4.5 苍溪方言与《蜀语》音系 | 第104-108页 |
4.5.1 苍溪方言音系同《蜀语》音系比较 | 第104-105页 |
4.5.2 从苍溪的文白情况证《蜀语》构拟无ue韵母 | 第105-108页 |
4.6 从苍溪方言的语音特征看今天的四川方言 | 第108-122页 |
4.6.1 苍溪方言几个重要的语音特点 | 第108-109页 |
4.6.2 入声、平翘、尖团在四川的分布情况 | 第109-112页 |
4.6.3 入声、平翘、尖团的来源 | 第112-114页 |
4.6.4 从苍溪方言语音特征看现代四川方言在存古特征上的选择性 | 第114-118页 |
4.6.5 四川方言变化的一种假设模式 | 第118-121页 |
4.6.6 仁富片翘舌的来源问题 | 第121-122页 |
4.7 从苍溪方言看“南路话”的标准 | 第122-125页 |
5 结语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附录 | 第131-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