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论文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轨道列车碰撞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轨道车辆碰撞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轨道列车碰撞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列车碰撞吸能过程及原理 | 第18-27页 |
2.1 列车碰撞安全标准 | 第18-19页 |
2.2 列车碰撞吸能的主要过程 | 第19-21页 |
2.3 车辆间各级吸能结构 | 第21-26页 |
2.3.1 带有压溃吸能装置的车钩 | 第21-24页 |
2.3.2 车体吸能结构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车体专用吸能结构研究 | 第27-46页 |
3.1 显式有限元理论 | 第27-34页 |
3.1.1 显式有限元所用单元 | 第29-30页 |
3.1.2 积分简化和沙漏控制 | 第30-31页 |
3.1.3 接触-碰撞算法 | 第31-33页 |
3.1.4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33-34页 |
3.2 专用吸能结构吸能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34-40页 |
3.2.1 吸能结构截面形状 | 第34-36页 |
3.2.2 吸能结构截面尺寸 | 第36-37页 |
3.2.3 吸能结构管壁厚度 | 第37-38页 |
3.2.4 诱导结构 | 第38-40页 |
3.3 车体专用吸能结构的总体设计 | 第40-45页 |
3.3.1 车体专用吸能结构总体要求 | 第40-41页 |
3.3.2 车体专用吸能结构的结构设计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地铁列车碰撞动力学仿真 | 第46-65页 |
4.1 列车碰撞动力学仿真原理 | 第46-51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4.1.2 列车碰撞仿真的动力学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4.1.3 列车碰撞的仿真模型 | 第47-51页 |
4.2 地铁列车连挂碰撞仿真模型建立 | 第51-55页 |
4.2.1 列车碰撞的工况要求 | 第51-52页 |
4.2.2 地铁列车参数 | 第52-53页 |
4.2.3 摩擦系数设定 | 第53页 |
4.2.4 吸能结构参数设置 | 第53-55页 |
4.3 地铁列车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4.3.1 碰撞初速度为15km/h时碰撞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4.3.2 碰撞初速度为25km/h时碰撞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地铁列车碰撞联合仿真 | 第65-79页 |
5.1 各吸能结构力元设置 | 第65-68页 |
5.1.1 弹塑性弹簧力元介绍 | 第65-67页 |
5.1.2 模拟专用吸能结构的力元设置 | 第67页 |
5.1.3 模拟钩缓装置的力元设置 | 第67-68页 |
5.2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5.3 专用吸能结构优化 | 第72-77页 |
5.3.1 专用吸能结构优化方法 | 第72-73页 |
5.3.2 优化之后联合仿真结果 | 第73-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