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实践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37页 |
2.1 研发合作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2.1.1 研发合作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研发合作的动机 | 第19-20页 |
2.1.3 研发合作的模式 | 第20-21页 |
2.1.4 研发合作与创新 | 第21-22页 |
2.1.5 研发合作的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2.2 员工创造力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2.2.1 员工创造力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2.2 员工创造力的前因变量 | 第23-25页 |
2.2.3 员工创造力的测量 | 第25-26页 |
2.2.4 员工创造力的研究述评 | 第26页 |
2.3 团队学习文献综述 | 第26-32页 |
2.3.1 团队学习的概念 | 第26-27页 |
2.3.2 团队学习的维度与测量 | 第27-29页 |
2.3.3 团队学习的前因变量 | 第29-30页 |
2.3.4 团队学习的结果变量 | 第30-31页 |
2.3.5 团队学习的研究述评 | 第31-32页 |
2.4 教练行为文献综述 | 第32-37页 |
2.4.1 教练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32页 |
2.4.2 教练行为的维度与测量 | 第32-33页 |
2.4.3 教练行为的结果变量 | 第33-34页 |
2.4.4 教练行为的研究述评 | 第34-37页 |
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37-45页 |
3.1 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37-39页 |
3.1.1 理论基础 | 第37-38页 |
3.1.2 研究模型 | 第38-39页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9-45页 |
3.2.1 研发合作与员工创造力 | 第39-40页 |
3.2.2 研发合作与团队学习 | 第40页 |
3.2.3 团队学习与员工创造力 | 第40-41页 |
3.2.4 团队学习的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3.2.5 教练行为与员工创造力 | 第42-43页 |
3.2.6 教练行为的调节作用 | 第43-45页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预调研 | 第45-59页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5-47页 |
4.1.1 问卷的设计思路 | 第45页 |
4.1.2 问卷的量表构成 | 第45-47页 |
4.2 预调研问卷收集与分析 | 第47-58页 |
4.2.1 预调研样本特征 | 第47-49页 |
4.2.2 预调研数据分析 | 第49-58页 |
4.3 正式问卷内容汇总 | 第58-59页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59-95页 |
5.1 研究工具与方法 | 第59页 |
5.1.1 研究工具 | 第59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59页 |
5.2 问卷回收 | 第59-60页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0-65页 |
5.3.1 下级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60-62页 |
5.3.2 上级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62-64页 |
5.3.3 变量测量项目的描述性统计 | 第64-65页 |
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65-67页 |
5.4.1 下级问卷的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65-66页 |
5.4.2 上级问卷的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66-67页 |
5.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67-76页 |
5.5.1 研发合作量表 | 第68-70页 |
5.5.2 团队学习量表 | 第70-72页 |
5.5.3 教练行为量表 | 第72-75页 |
5.5.4 员工创造力量表 | 第75-76页 |
5.6 相关性分析 | 第76-77页 |
5.7 HLM回归分析 | 第77-87页 |
5.7.1 零模型检验 | 第78-79页 |
5.7.2 主效应检验 | 第79-81页 |
5.7.3 中介效应检验 | 第81-84页 |
5.7.4 调节效应检验 | 第84-87页 |
5.8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7-95页 |
5.8.1 研发合作、教练行为对员工创造力的积极影响 | 第88-90页 |
5.8.2 团队学习的中介作用 | 第90-91页 |
5.8.3 教练行为的调节作用 | 第91-9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5-10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5-96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96-99页 |
6.2.1 企业与外部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外部创新知识 | 第96页 |
6.2.2 管理者有效运用教练技术,主动采取教练行为 | 第96-97页 |
6.2.3 创造团队学习环境,鼓励员工积极学习 | 第97-99页 |
6.3 研究创新点 | 第99页 |
6.4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第99-101页 |
6.4.1 研究局限性 | 第99-100页 |
6.4.2 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附录A 预调研问卷 | 第118-122页 |
附录B 正式调研问卷 | 第122-12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