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桥梁抗震规范对比及赞比亚PC连续梁桥抗震分析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绪论 | 第10-13页 |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2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2.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13-25页 |
| 2.1 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13-17页 |
| 2.1.1 桥梁震害的分析 | 第13-14页 |
| 2.1.2 地震动 | 第14页 |
| 2.1.3 结构抗震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 2.2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 2.2.1 常用分析方法介绍 | 第17-19页 |
| 2.2.2 分析和设计方法总结 | 第19-21页 |
| 2.3 桩-土-结构动力的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 2.3.1 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 2.3.2 桩-土-结构动力作用 | 第22页 |
| 2.4 多级设防的抗震设计思想 | 第22-23页 |
| 2.5 本章总结 | 第23-25页 |
| 3.中欧桥梁抗震规范对比分析 | 第25-54页 |
| 3.1 抗震性能设防目标 | 第25-28页 |
| 3.1.1 桥梁抗震设防目标的确定 | 第25-26页 |
| 3.1.2 桥梁设防分类 | 第26-28页 |
| 3.2 设计地震动 | 第28-34页 |
| 3.2.1 地震动区划 | 第28-29页 |
| 3.2.2 场地分类 | 第29-30页 |
| 3.2.3 地震设计谱 | 第30-34页 |
| 3.3 地震反应分析和计算方法 | 第34-41页 |
| 3.3.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34-39页 |
| 3.3.2 建模原则 | 第39-41页 |
| 3.4 延性设计 | 第41-48页 |
| 3.4.1 欧洲规范的延性设计 | 第41-45页 |
| 3.4.2 中国规范的延性设计 | 第45-48页 |
| 3.5 减隔震设计 | 第48-53页 |
| 3.5.1 中国规范减隔震设计 | 第48-49页 |
| 3.5.2 欧洲规范减隔震设计 | 第49-53页 |
| 3.6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 4.模型建立及桩-土作用分析 | 第54-73页 |
| 4.1 工程介绍 | 第54-56页 |
| 4.2 模型建立 | 第56-59页 |
| 4.2.1 支座模拟 | 第56页 |
| 4.2.2 桩-土作用模拟 | 第56-59页 |
| 4.3 桩土作用分析 | 第59-72页 |
| 4.3.1 反应谱参数 | 第59-60页 |
| 4.3.2 结构的自振特性 | 第60-63页 |
| 4.3.3 反应谱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分析 | 第63-72页 |
| 4.4 本章总结 | 第72-73页 |
| 5.西尔马大桥桥墩抗震性能分析 | 第73-92页 |
| 5.1 设防烈度6度抗震性能分析 | 第73-83页 |
| 5.1.1 E1地震作用下桥墩性能分析 | 第73-77页 |
| 5.1.2 E2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分析 | 第77-83页 |
| 5.1.3 本节小结 | 第83页 |
| 5.2 设防烈度7度抗震性能分析 | 第83-91页 |
| 5.2.1 E1地震作用下桥墩性能分析 | 第83-86页 |
| 5.2.2 E2地震作用下桥墩性能分析 | 第86-90页 |
| 5.2.3 加固建议 | 第90-91页 |
| 5.3 本章总结 | 第91-92页 |
| 结论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