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9页 |
1.1 大米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 第15-16页 |
1.2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 | 第16-18页 |
1.2.1 稻米的外观品质 | 第16页 |
1.2.2 稻米的加工品质 | 第16-17页 |
1.2.3 稻米的蒸煮食用品质 | 第17页 |
1.2.4 稻米的营养品质 | 第17-18页 |
1.3 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18-19页 |
1.3.1 外观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18页 |
1.3.2 加工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18页 |
1.3.3 蒸煮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18页 |
1.3.4 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18-19页 |
1.3.5 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间相关性 | 第19页 |
1.3.6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间相关性 | 第19页 |
1.3.7 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间相关性 | 第19页 |
1.3.8 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间相关性 | 第19页 |
1.4 数量性状QTL定位发展概况 | 第19-22页 |
1.4.1 分子标记发展 | 第19-20页 |
1.4.2 QTL定位群体 | 第20-21页 |
1.4.3 QTL定位方法 | 第21-22页 |
1.5 水稻品质性状QTL定位以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5.1 外观品质 | 第22-24页 |
1.5.2 加工品质 | 第24页 |
1.5.3 蒸煮和食用品质 | 第24-26页 |
1.5.4 营养品质 | 第26页 |
1.6 稻米品质QTL/基因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1.7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双向导入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29-35页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2.1.2 SNP基因型分析 | 第29-30页 |
2.1.3 遗传结构分析 | 第30页 |
2.1.4 X~2检验标记偏分离 | 第30页 |
2.2 结果和分析 | 第30-33页 |
2.2.1 SNP标记信息 | 第30-31页 |
2.2.2 双向导入系供体导入频率及X2检验偏分离 | 第31-33页 |
2.3 讨论 | 第33-35页 |
2.3.1 籼粳交后代标记偏分离所揭示的籼粳分化 | 第33-34页 |
2.3.2 籼粳基因组特性对育种的启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双向导入系和重组自交系品质相关性状QTL的挖掘 | 第35-51页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察 | 第35-36页 |
3.1.3 SNP基因型 | 第36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36-48页 |
3.2.1 亲本和各个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36-39页 |
3.2.2 碾磨和外观品质主效QTL检测 | 第39-46页 |
3.2.3 蒸煮和营养品质主效QTL检测 | 第46-48页 |
3.3 讨论 | 第48-51页 |
3.3.1 QTL定位结果比较 | 第48-49页 |
3.3.2 遗传背景和环境效应 | 第49页 |
3.3.3 对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启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水稻品质相关性状GWAS分析 | 第51-75页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4.1.2 田间试验 | 第51-52页 |
4.1.3 SNP基因型 | 第52页 |
4.1.4 群体结构分析 | 第52页 |
4.1.5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52页 |
4.1.6 GWAS分析和候选基因分析 | 第52-53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53-71页 |
4.2.1 表型变异和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4.2.2 SNP标记信息 | 第55-56页 |
4.2.3 群体结构和LD分析 | 第56页 |
4.2.4 碾磨和外观品质QTL检测 | 第56-60页 |
4.2.5 蒸煮和营养品质QTL检测 | 第60-61页 |
4.2.6 碾磨和外观品质重要QTL位点的候选基因分析 | 第61-62页 |
4.2.7 蒸煮和营养品质重要QTL位点的候选基因分析 | 第62-71页 |
4.3 讨论 | 第71-75页 |
4.3.1 群体结构和LD衰减对GWAS的影响 | 第71页 |
4.3.2 重要QTL的候选基因分析 | 第71-73页 |
4.3.3 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的局限性 | 第73页 |
4.3.4 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93页 |
附录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