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教学法和教学组织论文

学校课堂教学空间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7页
    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1.1 教学空间的感性体验第7-8页
        1.1.2 传统教学对空间的忽视第8页
    1.2 文献综述第8-12页
        1.2.1 国外关于“教学空间”的研究第8-10页
        1.2.2 国内关于“教学空间”的研究第10-12页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第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3.2 实践意义第13页
    1.4 核心概念界定第13-14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7页
        1.5.1 研究思路第14页
        1.5.2 研究方法第14-17页
第二章 教学空间的理论基础第17-25页
    2.1 起点:多领域“空间”认识第17-18页
        2.1.1 哲学领域的“空间溯源”第17页
        2.1.2 自然科学的“空间物化”第17-18页
        2.1.3 社会科学的“空间重启”第18页
    2.2 理路:社会空间理论阐述第18-22页
        2.2.1 空间生产论第18-19页
        2.2.2 空间隐喻论第19-21页
        2.2.3 空间情感论第21-22页
    2.3 迁移:教学空间观的萌芽第22-25页
        2.3.1 教学空间的生产第23页
        2.3.2 教学空间的隐喻第23-24页
        2.3.3 教学空间的情感第24-25页
第三章 教学空间的分析架构第25-35页
    3.1 教室空间第25-28页
        3.1.1 教室空间的构成第25-27页
        3.1.2 教室空间的功能第27-28页
    3.2 知识空间第28-31页
        3.2.1 知识空间的构成第28-30页
        3.2.2 知识空间的功能第30-31页
    3.3 话语空间第31-32页
        3.3.1 话语空间的构成第31-32页
        3.3.2 话语空间的功能第32页
    3.4 情感空间第32-35页
        3.4.1 情感空间的构成第32-33页
        3.4.2 情感空间的功能第33-35页
第四章 课堂教学空间的问题表征第35-45页
    4.1 教室空间的排他性与区域性第35-38页
        4.1.1 教室空间的排他性第35-36页
        4.1.2 教室空间的区域性第36-38页
    4.2 知识空间的客观化与标准化第38-40页
        4.2.1 知识空间的客观化第39-40页
        4.2.2 知识空间的标准化第40页
    4.3 话语空间的规训化与控制化第40-42页
        4.3.1 教学言语的规训化与控制化第40-41页
        4.3.2 “班规”的规训化与控制化第41-42页
    4.4 情感空间的差异性与单一性第42-45页
        4.4.1 情感空间的差异性第43-44页
        4.4.2 情感空间的单一性第44-45页
第五章 课堂教学空间的再构第45-51页
    5.1 教室空间的开放第45-47页
        5.1.1 教室空间多元化第45-46页
        5.1.2 教室空间去区域第46-47页
    5.2 知识空间的转型第47-48页
        5.2.1 知识空间可理解第47页
        5.2.2 知识空间可生成第47-48页
    5.3 话语空间的共建第48-49页
        5.3.1 话语空间的宽容第48-49页
        5.3.2 话语空间的自主第49页
    5.4 情感空间的共享第49-51页
        5.4.1 情感空间零距离第49页
        5.4.2 情感空间共时空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第57-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去年的树》课例比较分析--童话创意教学新探
下一篇:媒介素养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对济南市小学生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