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教育图文融合设计规则的构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9-34页
    一、研究背景第19-23页
        (一) 有效提升多媒体学习效果是信息化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第20-21页
        (二) 技术支持下图文设计为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带来新的可能第21-22页
        (三) 多媒体画面对知识及思维的可视化设计需求第22-23页
    二、问题提出第23-26页
        (一) 多媒体教材设计的原则和理论框架尚未完全建立第24页
        (二) 多媒体画面中存在重图轻文、图文割裂化的设计倾向第24-25页
        (三) 多媒体促进学习的设计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第25-26页
        (四) 多媒体教材设计忽视对复杂教学系统的考量第26页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6-27页
        (一) 研究目标第26-27页
        (二) 研究内容第27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7-28页
        (一) 研究思路第27页
        (二) 研究方法第27-28页
    五、相关概念界定第28-30页
        (一) 多媒体画面第28-29页
        (二) 多媒体画面语言第29页
        (三) 教育图文融合第29-30页
    六、研究意义第30-32页
    七、研究框架和论文组织结构第32-3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34-55页
    第一节 多媒体学习的相关研究第34-44页
        一、多媒体学习理论模型第35-40页
            (一) 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第35-36页
            (二) 多媒体学习与动机的整合模型第36页
            (三) 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模型第36-37页
            (四) 图文理解的整合模型第37-38页
            (五) 述评第38-40页
        二、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原则第40-44页
            (一) Mayer的12条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原则第40-41页
            (二) 游泽清的34条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原则第41-43页
            (三) 述评第43-44页
    第二节 图文研究第44-50页
        一、图文关系研究第44-48页
            (一) 哲学视角第45页
            (二) 符号学视角第45-46页
            (三) 多模态语篇视角第46-47页
            (四) 文化研究视角第47页
            (五) 述评第47-48页
        二、图文呈现研究第48-50页
            (一) 研究情况概述第48-49页
            (二) 述评第49-50页
    第三节 可视化促进认知的相关研究第50-55页
        (一) 文献总体分布情况第50-51页
        (二) 研究内容分析第51-52页
        (三) 研究方法分析第52-53页
        (四) 述评第53-55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55-79页
    第一节 认知心理相关理论第55-67页
        一、视觉思维理论第55-58页
            (一) 视觉思维的基本原理第55-57页
            (二) 视觉思维对多媒体画面设计的启示第57-58页
        二、双重编码理论第58-60页
            (一) 双重编码的基本原理第58-59页
            (二) 双重编码理论对多媒体画面设计的启示第59-60页
        三、新双重编码理论——图文理解的整合模型第60-63页
            (一) 新双重编码的基本原理第60-61页
            (二) 神经科学研究对新双重编码理论的支持第61-62页
            (三) 新双重编码理论对多媒体画面设计的启示第62-63页
        四、工作记忆模型第63-65页
            (一) 工作记忆的基本原理第63-64页
            (二) 工作记忆模型对多媒体画面设计的启示第64-65页
        五、认知负荷理论第65-67页
            (一)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原理第65-66页
            (二) 认知负荷理论对多媒体画面设计的启示第66-67页
    第二节 可视化相关理论第67-73页
        一、知识可视化理论第67-69页
            (一) 知识可视化概念第67页
            (二) 知识可视化框架与模型第67-69页
        二、思维可视化理论第69-71页
            (一) 思维可视化概念第69-70页
            (二) 思维可视化的体系架构第70-71页
        三、知识可视化与思维可视化的关系第71-72页
        四、知识及思维可视化理论对多媒体画面设计的启示第72-73页
    第三节 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第73-79页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脉络第73-75页
        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原理第75-78页
            (一) 多媒体及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研究的本质第75-76页
            (二) 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的框架第76-78页
        三、其它理论对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构建的支持第78-79页
第三章 教育图文融合设计的模型第79-107页
    第一节 现实依据第79-85页
        一、问卷调查第80-83页
            (一) 调查目的第80页
            (二) 调查过程第80页
            (三) 调查结果第80-83页
        二、专家访谈第83-85页
            (一) 访谈目的第83-84页
            (一) 访谈过程第84页
            (三) 访谈结果第84-85页
    第二节 理论分析第85-88页
        一、教育图文融合要融合什么第85-86页
        二、多媒体画面要可视化什么第86-87页
        三、多媒体画面如何支持学习者思维第87-88页
    第三节 模型设计第88-107页
        一、设计思路第88-90页
            (一) 构想第88-89页
            (二) 分层第89-90页
        二、具体模型第90-105页
            (一) 知识及思维层第92-98页
            (二) 设计层第98-105页
        三、对模型的进一步说明第105-107页
            (一) 模型的特点第105-106页
            (二) 模型蕴涵的设计逻辑第106页
            (三) 模型的意义第106-107页
第四章 眼动实验研究第107-202页
    第一节 整体设计第107-110页
        一、整体工作流程第107-108页
        二、整体实验架构第108-110页
    第二节 实验1:图文相关性与关联线索对不同认知风格学习者的多媒体学习影响研究第110-132页
        一、目的与假设第110-111页
        二、实验方法第111-114页
            (一) 被试第111页
            (二) 实验设计第111页
            (三) 实验材料第111-114页
            (四) 实验仪器第114页
            (五) 实验程序第114页
            (六) 数据管理第114页
        三、实验结果第114-128页
            (一) 后测问卷分析第114-118页
            (二) 整体眼动数据分析第118-121页
            (三) 围片兴趣眼动数据分析第121-128页
        四、讨论第128-131页
            (一) 图文相关性与关联线索对不同认知风格学习者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第128-129页
            (二) 图文相关性与关联线索对不同认知风格学习者多媒体学习眼动行为的影响第129-131页
        五、结论第131-132页
    第三节 实验2.语义图示与知识类型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研究第132-159页
        实验2_1:语义图示的有无与知识类型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研究第132-146页
            一、目的与假设第133页
            二、实验方法第133-135页
                (一) 被试第133页
                (二) 实验设计第133页
                (三) 实验材料第133-135页
                (四) 实验仪器第135页
                (五) 实验程序第135页
                (六) 数据管理第135页
            三、实验结果第135-144页
                (一) 后测问卷分析第135-139页
                (二) 兴趣区眼动数据分析第139-144页
            四、讨论第144-145页
                (一) 语义图示的有无与知识类型对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第144-145页
                (二) 语义图示的有无与知识类型对多媒体学习眼动行为的影响第145页
            五、结论第145-146页
        实验2 2:语义图示的呈现方式与知识类型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研究第146-159页
            一、目的与假设第146页
            二、实验方法第146-149页
                (一) 被试第146页
                (二) 实验设计第146-147页
                (三) 实验材料第147-148页
                (四) 实验仪器第148页
                (五) 实验程序第148-149页
                (六) 数据管理第149页
            三、实验结果第149-156页
                (一) 后测问卷分析第149-152页
                (二) 兴趣区眼动数据分析第152-156页
            四、讨论第156-158页
                (一) 语义图示的呈现方式与知识类型对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第156-157页
                (二) 语义图示的呈现方式与知识类型对多媒体学习眼动行为的影响第157-158页
            五、结论第158-159页
    第四节 实验3:图示组织结构与关联线索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研究第159-176页
        一、目的与假设第160页
        二、研究方法第160-162页
            (一) 被试第160页
            (二) 实验设计第160页
            (三) 实验材料第160-162页
            (四) 实验仪器第162页
            (五) 实验程序第162页
            (六) 数据管理第162页
        三、实验结果第162-173页
            (一) 后测问卷分析第162-165页
            (二) 兴趣区眼动数据分析第165-170页
            (三) 线索区眼动数据分析第170-173页
        四、讨论第173-175页
            (一) 图示组织结构与关联线索对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第173-174页
            (二) 图示组织结构与关联线索对多媒体学习眼动行为的影响第174-175页
        五、结论第175-176页
    第五节 实验4:动态图文交互控制方式与关联线索对不同性质材料的多媒体学习影响研究第176-202页
        一、目的与假设第176页
        二、研究方法第176-181页
            (一) 被试第176-177页
            (二) 实验设计第177页
            (三) 实验材料第177-180页
            (四) 实验仪器第180页
            (五) 实验程序第180-181页
            (六) 数据管理第181页
        三、实验结果第181-199页
            (一) 后测问卷分析第181-185页
            (二) 整体眼动数据分析第185-188页
            (三) 整体学习时间分配第188-189页
            (四) 兴趣区眼动数据分析第189-199页
        四、讨论第199-201页
            (一) 交互控制方式与关联线索对不同性质材料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第199-200页
            (二) 交互控制方式与关联线索对不同性质材料多媒体学习眼动行为的影响第200-201页
        五、结论第201-202页
第五章 教育图文融合设计规则讨论与验证第202-218页
    第一节 图文相关性设计规则讨论第203-205页
        一、实验中的图文相关性设计分析第203-204页
        二、图文相关性设计规则第204-205页
    第二节 语义图示设计规则讨论第205-208页
        一、实验中的语义图示设计分析第205-206页
        二、语义图示设计规则第206-208页
    第三节 交互设计规则讨论第208-211页
        一、实验中的交互设计分析第208-209页
        二、交互设计规则第209-211页
    第四节 关联线索设计规则讨论第211-214页
        一、实验中的关联线索设计分析第211-213页
        二、关联线索设计规则第213-214页
    第五节 设计规则的验证第214-218页
        一、调查目的第214页
        二、调查过程第214-215页
        三、调查结果第215-218页
            (一) 相关分析第215-216页
            (二) 效应量检验第216-218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218-223页
    一、研究总结第218-221页
    二、创新之处第221页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21-222页
    四、后续研究与展望第222-223页
附录第223-263页
参考文献第263-274页
    中文部分第263-270页
    英文部分第270-274页
致谢第274-276页
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第276页

论文共2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权利配置视角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支出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