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价值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理论价值 | 第17-18页 |
1.1.3 应用价值 | 第18页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2.3 内容安排 | 第20-24页 |
1.3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24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6-44页 |
2.1 围绕中国农村贫困事实的测算 | 第26-30页 |
2.1.1 贫困概念的演进及分类 | 第26-28页 |
2.1.2 贫困测度方法及农村贫困事实 | 第28-30页 |
2.2 中国农村改革的减贫效应及其一般解释 | 第30-35页 |
2.2.1 经济增长的“涓滴机制”导致农村减贫 | 第31-32页 |
2.2.2 公共财政支出增加导致农村减贫 | 第32-34页 |
2.2.3 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导致农村减贫 | 第34-35页 |
2.3 从权利配置视角解释中国农村改革的减贫效应 | 第35-38页 |
2.3.1 权利贫困理论及相关述评 | 第35-36页 |
2.3.2 农村土地与社会保障权利清晰导致减贫 | 第36-37页 |
2.3.3 关于农村减贫的其他相关权利研究 | 第37-38页 |
2.4 进一步降低农村贫困的相关政策研究 | 第38-42页 |
2.4.1 经济增长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39-40页 |
2.4.2 政府投入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40-41页 |
2.4.3 权利配置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基于权利配置视角的中国农村减贫分析框架 | 第44-63页 |
3.1 贫困、权利与权力 | 第44-51页 |
3.1.1 贫困概念的界定 | 第44-47页 |
3.1.2 权利、权利配置与权力的内涵 | 第47-49页 |
3.1.3 影响农村减贫的三种核心权利 | 第49-51页 |
3.2 权利配置影响农村减贫的一般机理 | 第51-56页 |
3.2.1 平等的参与权是实现农村减贫的前提 | 第51-53页 |
3.2.2 广泛的收入权是实现农村减贫的主体 | 第53-55页 |
3.2.3 充分的保障权进一步扩大农村减贫的覆盖面 | 第55-56页 |
3.3 不同权利配置组合下农村减贫的实现路径 | 第56-62页 |
3.3.1 减贫增长曲线及其实现模式 | 第57-58页 |
3.3.2 权利配置视角下的减贫增长曲线 | 第58-60页 |
3.3.3 不同权利配置组合下的农村减贫路径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中国农村改革中贫困与权利配置变化的动态跟踪 | 第63-89页 |
4.1 农村改革开始起步阶段(1978-1992) | 第63-70页 |
4.1.1 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改革 | 第63-65页 |
4.1.2 农村绝对贫困严重但内部差距小 | 第65-69页 |
4.1.3 参与权与收入权稳步提高 | 第69-70页 |
4.2 农村改革速度减缓阶段(1993-2002) | 第70-78页 |
4.2.1 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 | 第70-73页 |
4.2.2 农村绝对贫困逐步降低但内部差距拉开 | 第73-76页 |
4.2.3 权利配置组合地区差异明显 | 第76-78页 |
4.3 农村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2003-至今) | 第78-88页 |
4.3.1 新型农村政策体系框架逐步形成 | 第78-84页 |
4.3.2 农村绝对贫困较小但内部差距继续扩大 | 第84-86页 |
4.3.3 权利配置体系日趋完善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权利配置视角下中国农村改革的减贫效应测度 | 第89-111页 |
5.1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 第89-94页 |
5.1.1 数据来源与前期处理 | 第89-91页 |
5.1.2 描述性统计 | 第91-94页 |
5.2 基于收入密度函数的减贫效应测度方法 | 第94-97页 |
5.2.1 洛伦兹曲线与收入密度函数之间关系 | 第94-96页 |
5.2.2 基于收入密度函数的减贫效应分解 | 第96-97页 |
5.3 洛伦兹曲线的参数估计及拟合效果评价 | 第97-101页 |
5.3.1 洛伦兹曲线的参数估计 | 第97-99页 |
5.3.2 洛伦兹曲线参数的拟合效果评价 | 第99-101页 |
5.4 中国农村减贫的权利配置效应分解 | 第101-109页 |
5.4.1 中国农村洛伦兹曲线的变动 | 第101-103页 |
5.4.2 权利配置的农村减贫效应分解过程 | 第103-106页 |
5.4.3 权利配置减贫效应的变动特征分析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6章 权利配置影响农户减贫的实证研究 | 第111-130页 |
6.1 权利配置影响农户减贫的测度模型及估计方法 | 第111-114页 |
6.1.1 明瑟收入模型及扩展 | 第111-113页 |
6.1.2 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分析法 | 第113-114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114-119页 |
6.2.1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 第114-117页 |
6.2.2 数据来源与基础处理 | 第117-118页 |
6.2.3 指标相关性描述 | 第118-119页 |
6.3 权利配置影响农户减贫的实证分析 | 第119-129页 |
6.3.1 农户减贫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过程 | 第120-124页 |
6.3.2 权利配置影响农户减贫的整体效应分析 | 第124-127页 |
6.3.3 权利配置影响农户减贫的贡献度分析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7章 通过优化权利配置实现农村减贫的政策建议 | 第130-146页 |
7.1 优化权利配置的总体原则和指导思想 | 第130-132页 |
7.1.1 总体原则 | 第130-131页 |
7.1.2 指导思想 | 第131-132页 |
7.2 加强政府公共投入,使农户参与权更加平等 | 第132-137页 |
7.2.1 扩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面 | 第132-133页 |
7.2.2 增加农村教育资源投入 | 第133-134页 |
7.2.3 提高农户金融信贷可获得性 | 第134-137页 |
7.3 增加要素供给,使农户收入权更加广泛 | 第137-141页 |
7.3.1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 第137-138页 |
7.3.2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收益权 | 第138-139页 |
7.3.3 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 第139-141页 |
7.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户保障权更加充分 | 第141-145页 |
7.4.1 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服务水平 | 第142-143页 |
7.4.2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双重“保护网” | 第143-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46-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致谢 | 第158-161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