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探索--以福州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10页
绪论第10-16页
    一、研究源起第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一章 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价值认定第16-26页
    一、高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必要性第16-20页
        (一) 基于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第16-18页
        (二) 基于历史学科性第18-20页
    二、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可行性第20-23页
        (一) 与丰富的社会资源相适应第20-21页
        (二) 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第21页
        (三) 与学校的课程设置相适应第21-22页
        (四) 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第22-23页
    三、历史第二课堂形式的作用第23-26页
        (一) 激发历史学习兴趣第23页
        (三) 促进知识发展第23-24页
        (四) 促进能力的发展第24页
        (五)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第24-26页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调查与分析第26-30页
    一、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现状的调查问卷第26-27页
        (一) 问卷的制定和内容第26页
        (二)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26页
        (三) 问卷调查结果第26-27页
    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现状的原因分析第27-30页
        (一) 调查问卷分析第27-28页
        (二) 产生原因分析第28-30页
第三章 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探索第30-42页
    一、以学校资源为依托的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第30-34页
        (一) 指导阅读第30-31页
        (二) 指导观影第31页
        (三) 展览第31-32页
        (四) 竞赛第32-33页
        (五) 文艺表演第33页
        (六) 专题讲座第33-34页
    二、以校际间资源为依托的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第34-36页
        (一) 历史文化交流月活动第34-35页
        (二) 搭建网络交往平台第35-36页
        (三) 校际合作历史活动课第36页
    三、以校外资源为依托的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第36-42页
        (一) 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第37-38页
        (二) 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第38-39页
        (三) 学者、名人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活动第39-42页
第四章 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若干问题思考第42-54页
    一、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基本原则第42-46页
        (一) 组织指导和自立创意相结合的原则第42-43页
        (二) 活动内容和教材内容相衔接的原则第43页
        (三) 课本知识和实践体验相互补的原则第43-45页
        (四) 积极参与和激发兴趣相匹配的原则第45-46页
        (五) 时间安排和安全事项相保证的原则第46页
    二、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主要取向第46-50页
        (一) 知识视野取向第46-47页
        (二) 综合素质取向第47-48页
        (三) 主题特色取向第48页
        (四) 实践能力取向第48-49页
        (五) 操作简便取向第49-50页
    三、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主要环节第50-54页
        (一) 关于策划方案第50-51页
        (二) 关于执行落实第51-52页
        (三) 关于评价总结第52-54页
第五章 结论第54-56页
附录 1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个人简历第60-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州市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十八中“西湖史话”校本课程为例
下一篇: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