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隆溪跨文化阐释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从西方文论到比较文论 | 第10-20页 |
一、西方文论的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一)以术语带动阐释 | 第10-11页 |
(二)以述评开启理解 | 第11-14页 |
二、现代文论的传统建构 | 第14-17页 |
(一)现代文论的发展动力 | 第14-15页 |
(二)关系与过程的现代机制 | 第15-17页 |
三、走向比较文论 | 第17-20页 |
(一)理论:比较的基础 | 第17-18页 |
(二)比较:具体文学的参与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西比较的文学阐释学 | 第20-29页 |
一、钱钟书阐释学导引 | 第20-22页 |
(一)人格的渗透 | 第20-21页 |
(二)方法的指引 | 第21-22页 |
二、中西阐释学融汇 | 第22-24页 |
(一)阐释:学术态度的指引 | 第22-23页 |
(二)互文:整体性的文论思路 | 第23-24页 |
三、文学阐释学的建构 | 第24-29页 |
(一)中西比较诗学的建构 | 第24-26页 |
(二)阐释的存在论意义 | 第26-27页 |
(三)开阔的视野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跨文化的阐释之路 | 第29-37页 |
一、走出文化的封闭 | 第29-33页 |
(一)文化对话的阻碍 | 第29-30页 |
(二)文化对话的意义 | 第30-32页 |
(三)跨文化阅读的努力 | 第32-33页 |
二、融入世界的文学 | 第33-37页 |
(一)翻译与阐释 | 第33-34页 |
(二)东西文学比较 | 第34-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4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