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词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魏晋南北朝词汇研究 | 第13页 |
| ·魏晋南北朝方言研究 | 第13-15页 |
| ·研究意羲 | 第15-16页 |
| ·本课题是建立中古时期词汇史的基础 | 第15-16页 |
| ·本课题为汉语词汇学提供了材料 | 第16页 |
| ·本课题能为文献方言词的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文献考证法 | 第16页 |
| ·描写法 | 第16页 |
| ·归纳及比较法 | 第16-17页 |
| ·统计及分析 | 第17页 |
| ·研究的难点 | 第17-20页 |
| ·材料总量多 | 第17-18页 |
| ·方言词分布零散 | 第18-20页 |
| 第2章 魏晋南北朝箋注方言词概況 | 第20-28页 |
| ·方言词的判定 | 第20-21页 |
| ·方言词的层次 | 第21-22页 |
| ·方言词的词性 | 第22-23页 |
| ·方言祠的释义 | 第23-28页 |
| ·释义方式 | 第23-25页 |
| ·释义术语 | 第25-26页 |
| ·释义特点 | 第26-28页 |
| 第3章 魏晋南北朝箋注方言词的词汇学初探 | 第28-33页 |
| ·方言词的音节结构 | 第28页 |
| ·方言词的构词方式 | 第28-29页 |
| ·方言词的词义范畴 | 第29-33页 |
| 第4章 魏晋南北朝箋注方言词地理学研究 | 第33-119页 |
| ·魏晋南北朝箋注方言区划的地名 | 第33-40页 |
| ·古国古族名 | 第33-36页 |
| ·政区名 | 第36-40页 |
| ·自然地理名 | 第40页 |
| ·魏晋南北朝笺注方言区划及各方言区关系 | 第40-119页 |
| ·江东方言 | 第41-77页 |
| ·关西方言 | 第77-84页 |
| ·中州方言 | 第84-89页 |
| ·河北方言 | 第89-96页 |
| ·齊鲁方言 | 第96-104页 |
| ·荆楚方言 | 第104-113页 |
| ·淮南方言 | 第113-115页 |
| ·梁益方言 | 第115-118页 |
| ·南越方言 | 第118-119页 |
| 第5章 魏晋南北朝箋注方言词的历史层次 | 第119-133页 |
| ·方言词通行区域变迁 | 第119-129页 |
| ·方言词变为通语 | 第119-127页 |
| ·方言词通行地域转移 | 第127-128页 |
| ·通语变为方言 | 第128-129页 |
| ·方言词词义的变迁 | 第129-131页 |
| ·词义的扩大 | 第129页 |
| ·词义的缩小 | 第129页 |
| ·词义的转移 | 第129-131页 |
|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 第131页 |
| ·词语形式的变迁 | 第131页 |
| ·“異词同义”与“同词異义” | 第131-133页 |
| 结论 | 第133-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3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
| 附录 魏晋南北朝箋注方言词 | 第140-152页 |
| 1. 江东方言词表 | 第140-145页 |
| 2. 关西方言词表 | 第145-146页 |
| 3. 中州方言词表 | 第146-147页 |
| 4. 河北方言词表 | 第147-149页 |
| 5. 齐鲁方言词表 | 第149-150页 |
| 6. 荆楚方言词表 | 第150-151页 |
| 7. 淮南方言词表 | 第151页 |
| 8. 梁益方言词表 | 第151-152页 |
| 9. 南越方言词表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