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9页 |
| 1. 绪论 | 第19-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23-26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26-35页 |
| ·关于内部控制本质方面的文献综述 | 第26-28页 |
|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概念方面的文献综述 | 第28-32页 |
|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方面的文献综述 | 第32-33页 |
|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方面的文献综述 | 第33-35页 |
| 3. 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 第35-57页 |
| ·美国的内部控制 | 第35-40页 |
| ·加拿大的内部控制 | 第40-42页 |
| ·英国的内部控制 | 第42-45页 |
| ·法国的内部控制 | 第45-47页 |
| ·日本的内部控制 | 第47-50页 |
| ·韩国的内部控制 | 第50-51页 |
| ·国外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51-57页 |
| ·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 第51-53页 |
| ·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的差异 | 第53-57页 |
| 4. 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的理论反思 | 第57-88页 |
| ·研究现状 | 第57-59页 |
| ·对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和概念范畴的认识 | 第59-62页 |
| ·纵向比较:从历史演变上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共性 | 第62-73页 |
| ·古代“内部控制”的事实 | 第62页 |
|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 | 第62-72页 |
| ·从历史演变中归纳其共性—一般本质属性 | 第72-73页 |
| ·横向比较:从美、英、加等国内部控制的比较来判断其个性 | 第73-82页 |
| ·美国COSO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的理解 | 第73-76页 |
| ·加拿大CoCo对于“控制”本质与概念的创新与贡献 | 第76-78页 |
| ·英国Turnbull报告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的拓展与深化 | 第78-80页 |
| ·从美加英内部控制比较中演绎出内部控制的特殊本质 | 第80-82页 |
| ·简要小结 | 第82-88页 |
| 5.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研究 | 第88-109页 |
|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其重要性 | 第88页 |
|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比较研究 | 第88-97页 |
|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历史比较 | 第89-92页 |
|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国际比较 | 第92-94页 |
| ·结论 | 第94-97页 |
|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设定的理论分析 | 第97-101页 |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建立 | 第101-109页 |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演变 | 第101-104页 |
| ·我国内控目标体系建设的思考 | 第104-107页 |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 | 第107-109页 |
| 6.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研究 | 第109-129页 |
| ·要素含义及其特征 | 第109-110页 |
|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演变 | 第110-115页 |
|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形成 | 第110-112页 |
|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发展 | 第112-114页 |
| ·简要的结论 | 第114-115页 |
|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国际比较 | 第115-119页 |
| ·现行主要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要素 | 第115-118页 |
| ·简要的结论 | 第118-119页 |
|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体系的理论分析 | 第119-126页 |
|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设置的理论依据 | 第119-120页 |
| ·内部控制要素设置的基本原则 | 第120-122页 |
| ·关于内部控制要素设置的思考 | 第122-124页 |
| ·对美国COSO内部控制要素设计的认识 | 第124-126页 |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体系的设计 | 第126-129页 |
| 7. 总结 | 第129-134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9-131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31-132页 |
| ·创新点、理论与实践价值 | 第131-132页 |
| ·不足 | 第132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32-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4页 |
| 致谢 | 第144-146页 |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