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2章 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特征分析 | 第17-24页 |
| ·复合型人才 | 第17-18页 |
| ·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 第17页 |
| ·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 ·生物产业 | 第18-21页 |
| ·生物产业定义 | 第18-19页 |
| ·生物产业特点 | 第19-21页 |
| ·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 第21-24页 |
| ·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特点 | 第21页 |
| ·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 ·我国未来对生物产业的人才需求 | 第22-24页 |
| 第3章 全球生物产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培育与分析 | 第24-35页 |
| ·世界范围生物产业园区内高级管理人才培育概况 | 第24-33页 |
| ·美国生物技术研究园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育 | 第24-27页 |
| ·欧洲生物产业园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育 | 第27-31页 |
| ·亚洲生物产业园区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育 | 第31-33页 |
| ·对中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 第4章 中国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培育与分析 | 第35-40页 |
| ·中国生物产业园区内人才培育 | 第35-38页 |
| ·北京中关村生物产业基地 | 第35-36页 |
| ·台湾新竹生物医学园 | 第36-37页 |
| ·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 第37-38页 |
| ·中国生物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对策分析 | 第38-40页 |
| 第5章 生物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育环境分析 | 第40-44页 |
| ·产业集群形成动因 | 第40-41页 |
| ·生物产业集群作为“间接载体”的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 ·网络效应 | 第41页 |
| ·文化效应 | 第41-42页 |
| ·知识效应 | 第42页 |
| ·合作效应 | 第42-43页 |
| ·激励效应 | 第43页 |
| ·生物产业创新创业网络机制 | 第43-44页 |
| 第6章 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培育联盟 | 第44-59页 |
| ·创新型生物产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育模式战略细化 | 第45-51页 |
| ·生源选择 | 第46-47页 |
| ·教育 | 第47-50页 |
| ·科研 | 第50页 |
| ·实务 | 第50-51页 |
| ·联盟的形成及竞争力评价 | 第51页 |
| ·生物产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育联盟竞争力模型构建 | 第51-56页 |
| ·D-S 模型的创新点 | 第53-54页 |
| ·D-S 模型的要素构成 | 第54页 |
| ·D-S 模型的量化 | 第54-56页 |
| ·生物产业人才培养联盟的培育战略研究 | 第56-59页 |
| ·战略理论 | 第56页 |
| ·生物产业人才培育联盟战略评价体系 | 第56-59页 |
| 第7章 以武汉为例分析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培育 | 第59-65页 |
| ·武汉光谷生物城 | 第59-60页 |
| ·北京、武汉生物产业人才培育联盟竞争力模型量化分析 | 第60-63页 |
| ·培育生物产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对策与展望 | 第63-65页 |
| ·教育层面 | 第63页 |
| ·科研层面 | 第63-64页 |
| ·实务层面 | 第64页 |
| ·政府及服务机构的支持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