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茧式”蜕变--基于教师个体发展自觉的思考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7页 |
| ·问题的提出与题解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与评析 | 第13-21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3页 |
| ·“教师个体发展自觉”的内涵 | 第23-27页 |
| 2“教师个体发展自觉”的现实基础 | 第27-33页 |
| ·社会背景下透视个体发展“自觉” | 第27-29页 |
| ·“个体发展自觉”的缺失 | 第27-28页 |
| ·“个体发展自觉”的异化 | 第28-29页 |
| ·教育发展与变革中透视“教师个体发展自觉” | 第29-33页 |
| ·教师需要个体发展自觉 | 第29-31页 |
| ·学生需要个体发展自觉 | 第31-33页 |
| 3“教师个体发展自觉”的理论基础 | 第33-57页 |
| ·哲学视野中的“个体发展自觉” | 第33-48页 |
|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自觉”思想资源 | 第33-43页 |
| ·西方哲学史上的“自觉”思想资源 | 第43-48页 |
| ·心理学视野中的“个体发展自觉” | 第48-51页 |
| ·元认知理论 | 第48-49页 |
|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第49-50页 |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50-51页 |
| ·社会学视野中的“个体发展自觉” | 第51-55页 |
| ·乔治·H·米德的自我理论 | 第51-53页 |
| ·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 | 第53-55页 |
| ·“自觉”作为一种理论视角 | 第55-57页 |
| ·“自觉”的阶段性 | 第55页 |
| ·“自觉”的特征 | 第55-57页 |
| 4“教师个体发展自觉”的实践审视 | 第57-86页 |
| ·教师个体发展自觉意识的阶段性 | 第57-67页 |
|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 | 第57-64页 |
| ·教师个体发展自觉的阶段特点 | 第64-65页 |
| ·教师个体发展自觉与专业发展阶段的关系 | 第65-67页 |
| ·“教师个体发展自觉”的具体表征 | 第67-83页 |
| ·对自我的自觉 | 第67-68页 |
| ·对理论的认识与价值期待 | 第68-74页 |
| ·对实践的自觉 | 第74-81页 |
| ·对职业理想与抱负的自觉 | 第81-83页 |
| ·“教师个体发展自觉”问题归纳与分析 | 第83-86页 |
| ·普遍的“平庸” | 第83-84页 |
| ·阶段性的“自觉”不足 | 第84-86页 |
| 5 教师基于个体发展自觉的“茧式”蜕变 | 第86-102页 |
| ·“织茧”:内外条件交互下的自我酝酿 | 第86-90页 |
| ·发展重心的迁移 | 第86-87页 |
| ·条件观念的转变 | 第87-88页 |
| ·融通整合内外条件 | 第88-90页 |
| ·“破茧”:发展自觉引领下的自我超越 | 第90-93页 |
| ·课堂作为重要场域 | 第90页 |
| ·日常教学作为基本载体 | 第90-92页 |
| ·渐进改变作为主要方式 | 第92-93页 |
| ·“新生”:内外双修下的自我再生 | 第93-96页 |
| ·教师自身的发展 | 第93-94页 |
| ·学生的发展 | 第94-96页 |
| ·附:基于“个体发展自觉”的教师专业发展案例 | 第96-102页 |
| 结语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2页 |
| 附录 | 第112-114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