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5页 |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关于特殊群体的心理韧性研究 | 第10页 |
·心理韧性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心理韧性的策略研究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结论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不足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心理韧性的概念 | 第15页 |
·心理韧性的判断标准 | 第15-16页 |
·心理韧性的特征 | 第16页 |
·心理韧性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 | 第16-17页 |
·心理韧性研究的发展史 | 第17-18页 |
·第一阶段 | 第17页 |
·第二阶段 | 第17-18页 |
·第三阶段 | 第18页 |
·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Masten与Coatsworth的发展模型 | 第18页 |
·Covey的规则模型 | 第18-19页 |
·Mrazek与Mrazek的能力模型 | 第19页 |
·Vaillant的自我保护机制模型 | 第19页 |
·心理韧性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心理韧性与生活事件 | 第19-20页 |
·心理韧性与成人依恋类型 | 第20-21页 |
·心理韧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 | 第21页 |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 | 第21-22页 |
·心理韧性与神经质 | 第22-23页 |
3 工具准备 | 第23-29页 |
·成人心理韧性量表信效度的检验 | 第23-27页 |
·研究过程 | 第24页 |
·结果 | 第24-27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27页 |
·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量表 | 第27页 |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 第27-28页 |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 第28页 |
·成人依恋量表 | 第28-29页 |
4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 第29-36页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被试取样 | 第29-30页 |
·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 | 第31页 |
·结果 | 第31-34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得分 | 第31页 |
·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 第32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 | 第32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 | 第32-33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不同父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 第33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在不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韧性的差异 | 第34页 |
·性别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34页 |
·年级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34页 |
·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家庭经济状况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5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 第36-42页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被试 | 第36页 |
·研究工具 | 第36页 |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40页 |
·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36-37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37页 |
·神经质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37-38页 |
·成人依恋类型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38页 |
·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38页 |
·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区别分析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6 高职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 | 第42-57页 |
·研究目的 | 第42-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被试 | 第43页 |
·研究工具 | 第43页 |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56页 |
·生活事件等因素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生活事件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成人依恋对心理韧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8页 |
·神经质对生活事件和成人依恋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消极应对方式对生活事件和成人依恋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的建构 | 第50-51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的验证 | 第51-56页 |
·讨论 | 第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7 总讨论 | 第57-61页 |
·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 | 第57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性别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57页 |
·年级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58页 |
·家庭经济状况对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 第58页 |
·高职生心理韧性各影响因素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第58-59页 |
·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第58-59页 |
·高职生成人依恋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第59页 |
·高职生神经质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第59页 |
·高职生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第59页 |
·高职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第59页 |
·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分析 | 第59-61页 |
8 结论 | 第61-62页 |
9 研究意义与不足 | 第62-63页 |
·研究意义 | 第62页 |
·研究不足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