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7页 |
图、表、谱例目录 | 第17-21页 |
一、图 | 第17-19页 |
二、表 | 第19-20页 |
三、谱例 | 第20-21页 |
前言 | 第21-3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21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21-26页 |
(一) 《愿成双·赚》谱字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二) 《愿成双·赚》“ノ”号研究述评 | 第24页 |
(三) 《愿成双·赚》汉字术语研究述评 | 第24-25页 |
(四) 《愿成双·赚》“片”研究述评 | 第25页 |
(五) 《愿成双·赚》“拍”研究述评 | 第25-26页 |
(六) 《愿成双·赚》词曲组合研究述评 | 第26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五、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29-31页 |
第一章 《愿成双·赚》概述 | 第31-49页 |
第一节 《愿成双》简介 | 第31-39页 |
一、《愿成双》谱的属性 | 第31-33页 |
(一) 《愿成双》谱是套曲乐谱 | 第31页 |
(二) 《愿成双》谱是唱赚乐谱 | 第31-32页 |
1、基于《遏云要诀》的推定 | 第32页 |
2、基于《圆里圆》的推定 | 第32页 |
(三) 《愿成双》谱是南宋“遏云社”用谱 | 第32-33页 |
(四) 《愿成双》谱是管色谱 | 第33页 |
二、《愿成双》谱的产生年代 | 第33-34页 |
三、《愿成双·赚》的版本 | 第34-36页 |
四、《愿成双·赚》的谱面内容 | 第36-39页 |
第二节 《愿成双·赚》的谱前记载 | 第39-48页 |
一、遏云要诀 | 第39-41页 |
二、遏云致语 | 第41页 |
三、驻云主张 | 第41-42页 |
四、圆里圆 | 第42-43页 |
五、鼓板棒数 | 第43页 |
六、管色指法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愿成双·赚》的外围史料 | 第44-48页 |
一、明清以来的曲谱 | 第44-46页 |
(一) 南曲九宫正始 | 第45页 |
(二) 九宫大成 | 第45-46页 |
(三) 集成曲谱 | 第46页 |
二、宋代俗字谱 | 第46-47页 |
三、宋金诸宫调 | 第47页 |
四、宋代笔记小说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愿成双·赚》的解译 | 第49-83页 |
第一节 谱字解译 | 第49-53页 |
一、谱字的刻本差异 | 第49-51页 |
二、“(?)”的相对音高 | 第51页 |
三、对“(?)”的辨认 | 第51-52页 |
四、音阶形态 | 第52-53页 |
第二节 “ノ”号解译 | 第53-57页 |
一、诸家对“ノ”号的认识 | 第53-56页 |
(一) 赵如兰的认识 | 第53-54页 |
(二) 张世彬的认识 | 第54页 |
(三) 吴钊的认识 | 第54页 |
(四) 刘崇德的认识 | 第54-55页 |
(五) 郑祖襄的认识 | 第55页 |
(六) 杨善武的认识 | 第55页 |
(七) 对不同认识的归纳 | 第55-56页 |
二、“ノ”号在译谱时所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一) 对“ノ”号的认识未能贯彻到译谱中 | 第56页 |
(二) 对“ノ”号时值处理的译谱标准不统一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汉字术语解译 | 第57-64页 |
一、换头 | 第57-58页 |
(一) 吴钊的解释 | 第57页 |
(二) 杨善武的解释 | 第57-58页 |
二、王下 | 第58页 |
(一) 张世彬的解释 | 第58页 |
(二) 吴钊的解释 | 第58页 |
(三) 杨善武的解释 | 第58页 |
三、巾斗 | 第58-62页 |
(一) 张世彬的解释 | 第59页 |
(二) 吴钊的解释 | 第59页 |
(三) 刘崇德的解释 | 第59页 |
(四) 杨善武的解释 | 第59-60页 |
(五) 对已有“巾斗”解释的初步评价 | 第60-62页 |
1、关于“巾斗”至“中”是煞声的结论 | 第60页 |
2、关于“中乃巾之讹”的结论 | 第60页 |
3、关于“巾斗”用于“第二乐句结束处”的结论 | 第60页 |
4、关于“反复前句之尾成后句之首”的结论 | 第60-61页 |
5、关于“上下翻腾的旋律起伏”的结论 | 第61-62页 |
四、中 | 第62-63页 |
(一) 吴钊的解释 | 第62页 |
(二) 杨善武的解释 | 第62-63页 |
五、出声 | 第63-64页 |
(一) 张世彬的解释 | 第63页 |
(二) 吴钊的解释 | 第63页 |
(三) 杨善武的解释 | 第63-64页 |
第四节 “片”解译 | 第64-66页 |
第五节 “拍”解译 | 第66-70页 |
一、赵如兰的解译 | 第66页 |
二、张世彬的解译 | 第66-67页 |
三、吴钊的解译 | 第67页 |
四、刘崇德的解译 | 第67-68页 |
五、杨善武的解译 | 第68-70页 |
(一) “头一字”节拍问题 | 第69页 |
(二) “每一片”节拍问题 | 第69-70页 |
(三) “出声”节拍问题 | 第70页 |
六、对已有解译的初步认识 | 第70页 |
第六节 词曲组合 | 第70-83页 |
一、已有组合对《愿成双·赚》刻本的选择 | 第71页 |
二、《愿成双·赚》与《凭栏人缠令·赚》的词曲组合 | 第71-74页 |
(一) 吴钊的组合 | 第72页 |
(二) 对吴钊组合的说明 | 第72-74页 |
三、《愿成双·赚》与《宣和遗事·连枝赚》的词曲组合 | 第74-78页 |
(一) 刘崇德的组合 | 第74-77页 |
(二) 刘崇德组合的配词差异 | 第77-78页 |
四、《愿成双·赚》与《圆里圆·赚》的词曲组合 | 第78-83页 |
(一) 张世彬的组合 | 第78-80页 |
(二) 杨善武的组合 | 第80-83页 |
第三章 《愿成双·赚》谱字再认识 | 第83-105页 |
第一节 谱字的刻本差异 | 第83-86页 |
一、“头一字当一拍”表示方法的差异 | 第83页 |
二、“第一片”结尾谱字的差异 | 第83-84页 |
三、“第三片”第一乐句的差异 | 第84页 |
四、“第四片”结尾谱字的差异 | 第84页 |
五、“出声”谱字的差异 | 第84-85页 |
六、差异比较后的版本选择 | 第85-86页 |
第二节 “(?)”的相对音高 | 第86-87页 |
一、符合文献记载 | 第86页 |
二、符合《愿成双·赚》谱的宫调属性 | 第86-87页 |
第三节 “(?)”的辨认 | 第87页 |
第四节 音阶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 | 第87-91页 |
一、南宋正宫音阶的使用情况 | 第89-90页 |
二、新旧音阶的并用 | 第90-91页 |
第五节 结声谱字与宫调属性的相合 | 第91-93页 |
第六节 谱字“(?)”的另外一种写法 | 第93-94页 |
第七节 谱字“(?)”的不用 | 第94-97页 |
第八节 一谱字对应一唱字 | 第97-102页 |
一、基于谱字总数与唱字总数相当角度的考证 | 第97页 |
二、基于谱字、唱字句式分布相等或相当角度的考证 | 第97-102页 |
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四章 《愿成双·赚》“ノ”号再认识 | 第105-117页 |
第一节 句读标记 | 第105-108页 |
一、《愿成双·赚》“ノ”号的句读含义 | 第105-106页 |
二、《愿成双·双胜子急》“ノ”号的句读含义 | 第106-107页 |
三、《愿成双·三句儿》“ノ”号的句读含义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时值延长(停顿)标记 | 第108-110页 |
一、《白石道入歌曲》句末的延长符号:“(?)”、“(?)”、“フ” | 第109-110页 |
二、《词源·讴曲旨要》的记载:“大顿小住当韵住” | 第110页 |
三、《香研居词麈》的记载:“声之悠扬相应处,即用韵处也” | 第110页 |
第三节 “一板”标记 | 第110-113页 |
一、基于《遏云要诀》“头一字当一拍”角度的考证 | 第110-111页 |
二、基于《九宫大成》“叶韵应拍”角度的考证 | 第111-113页 |
第四节 “ノ”号与“明拍”、“暗拍”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五章 《愿成双·赚》汉字术语再认识 | 第117-131页 |
第一节 换头、王下、中、出声 | 第117-121页 |
一、换头 | 第117-120页 |
(一) 结构问题 | 第118页 |
(二) 节拍问题 | 第118页 |
(三) 词曲组合问题 | 第118-120页 |
二、王下 | 第120页 |
三、中 | 第120-121页 |
四、出声 | 第121页 |
第二节 巾斗 | 第121-125页 |
一、《愿成双·赚》“第二片”的“巾斗” | 第122页 |
二、《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厢记·凭栏人缠令·赚》的“巾斗” | 第122-124页 |
三、《遏云要诀》“出声”的“巾斗” | 第124页 |
四、《九宫大成》27首赚曲“出声”的“巾斗” | 第124-125页 |
第三节 术语理解的注意事项 | 第125-128页 |
一、区分术语的概念层次 | 第125-127页 |
二、辨析术语的使用场合 | 第127页 |
三、遵循术语的统一用法 | 第127-128页 |
小结 | 第128-131页 |
第六章 《愿成双·赚》“片”再认识 | 第131-155页 |
第一节 对《愿成双·赚》“片数”为“四”的考证 | 第131-141页 |
一、《遏云要诀》记载的赚曲“第一片”与“后仿此” | 第131-132页 |
二、《都城纪胜》记载的“四片太平令” | 第132-133页 |
三、《圆里圆·赚》词记载的春、夏、秋、冬“四季”主题 | 第133-135页 |
四、《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厢记》中以“O”划分的“四片”赚词 | 第135-138页 |
(一) “道宫”《凭栏人缠令·赚》与“正宫”《凉州令·赚》 | 第135-136页 |
(二) “中吕调”《安公子赚·赚》 | 第136-137页 |
(三) “般涉调”《哨遍·太平赚》 | 第137-138页 |
五、昆曲[赚]的“四个词段” | 第138-141页 |
第二节 对《愿成双·赚》“片位”的考证 | 第141-146页 |
一、基于《愿成双》谱中“ノ”号的考证 | 第141页 |
二、基于《愿成双》谱中汉字术语的考证 | 第141-142页 |
三、基于《南曲九宫正始》赚曲的考证 | 第142-146页 |
(一) 《南曲九宫正始》赚曲的点板规律 | 第142-143页 |
1、点板句与不点板句相交替的规律 | 第142-143页 |
2、点板句的三板规律 | 第143页 |
(二) 《南曲九宫正始》赚曲“片位”寻索 | 第143-144页 |
(三) 对《愿成双·赚》“片位”确立的启示 | 第144-146页 |
四、基于《集成曲谱》的考证 | 第146页 |
第三节 《愿成双·赚》“片位”划分比较 | 第146-150页 |
一、概念层次角度的比较 | 第147-148页 |
二、“第一片三拍”角度的比较 | 第148页 |
三、“出声”角度的比较 | 第148页 |
四、唱词反复角度的比较 | 第148-149页 |
五、“片位”划分比较后的结论 | 第149-150页 |
第四节 为何难以划分《愿成双·赚》的“片” | 第150-152页 |
一、谱中“片位”信息的不确定 | 第150页 |
二、宋词“片”的影响 | 第150-152页 |
(一) “片数”上的矛盾 | 第151-152页 |
(二) “拍数”上的矛盾 | 第152页 |
小结 | 第152-155页 |
第七章 《愿成双·赚》“拍”再认识 | 第155-175页 |
第一节 赚曲节拍法则 | 第155-159页 |
一、赚曲节拍法则的记载 | 第155页 |
二、赚曲节拍法则的内容 | 第155-157页 |
三、赚曲节拍法则之谜 | 第157-159页 |
(一) “拍”的位置有待推定 | 第157页 |
(二) “片”的数目有待推定 | 第157页 |
(三) “片”的位置有待推定 | 第157页 |
(四) “头一字”是否属于“第一片”有待推定 | 第157-158页 |
(五) “仿”的具体内容有待推定 | 第158页 |
(六) “出赚”与“出声”的隶属关系有待推定 | 第158页 |
(七) “出赚”与“片”的隶属关系有待推定 | 第158页 |
(八) “出赚”与赚曲的隶属关系有待推定 | 第158-159页 |
第二节 赚曲节拍法则在后世赚谱中的体现 | 第159-165页 |
一、《南曲九宫正始》赚曲点板规律与赚曲节拍法则的相合 | 第159-161页 |
(一) “入赚,头一字当一拍”的相合 | 第159页 |
(二) “第一片三拍”的相合 | 第159-160页 |
(三) “后仿此”的相合 | 第160-161页 |
(四) “三拍出声”的相合 | 第161页 |
(五) “巾斗又三拍煞”的相合 | 第161页 |
二、对《遏云要诀》之“拍”相当于“板”的推定 | 第161-162页 |
三、对赚曲节拍法则的修复 | 第162-165页 |
第三节 《愿成双·赚》译谱及其比较 | 第165-172页 |
一、《愿成双·赚》谱校勘 | 第165页 |
二、《愿成双·赚》译谱 | 第165-167页 |
三、《愿成双·赚》译谱比较 | 第167-172页 |
(一) 《愿成双·赚》译谱比较:第一片 | 第167-168页 |
(二) 《愿成双·赚》译谱比较:第二片 | 第168-169页 |
(三) 《愿成双·赚》译谱比较:第三片 | 第169-170页 |
(四) 《愿成双·赚》译谱比较:第四片 | 第170-171页 |
(五) 《愿成双·赚》译谱比较:出赚 | 第171-172页 |
小结 | 第172-175页 |
第八章 《愿成双·赚》词曲组合再认识 | 第175-187页 |
第一节 词曲组合示意 | 第175-182页 |
一、《愿成双·赚》与《凭栏人缠令·赚》词曲组合示意 | 第175-177页 |
二、《愿成双·赚》与《宣和遗事·连枝赚》词曲组合示意 | 第177-179页 |
(一) 避免了“片”结构的失衡 | 第177页 |
(二) 避免了衬字处理上的差异 | 第177页 |
(三) 避免了正字处理上的差异 | 第177-179页 |
三、《愿成双·赚》与《圆里圆·赚》词曲组合示意 | 第179-182页 |
(一) 《愿成双·赚》与《圆里圆·赚》词曲的“重行”组合 | 第179-181页 |
(二) 《愿成双·赚》与《圆里圆·赚》组合比较 | 第181-182页 |
1、避免了“四季”唱词的非均匀分布问题 | 第181页 |
2、避免了“出声”唱词与“四季”唱词的混搭问题 | 第181页 |
3、避免了唱词组合中的不押韵、不同季现象 | 第181-182页 |
第二节 确立词曲组合原则 | 第182-185页 |
一、谱字与唱字的等量关系 | 第182页 |
二、谱字与唱字的句式关系 | 第182-184页 |
三、谱字与唱字的段式关系 | 第184页 |
四、一宫到底与一韵到底的一致性 | 第184-185页 |
五、曲调走向与字调走向的一致性 | 第185页 |
第三节 《愿成双·赚》谱的词曲组合为何难以实现 | 第185-186页 |
一、对《愿成双·赚》的误解 | 第185页 |
二、对赚词的误读 | 第185页 |
三、组合条件难以实现 | 第185-186页 |
小结 | 第186-187页 |
第九章 扩展研究 | 第187-227页 |
第一节 解析《愿成双》谱 | 第187-206页 |
一、校勘刻本差异 | 第187-192页 |
(一) 支持《愿成双·赚》“以‘至顺本’本为准”校勘结论的三个校勘 | 第187-189页 |
1、对《愿成双·愿成双令》谱字“(?)”的校勘 | 第187-188页 |
2、对《愿成双·双胜子急》谱字“(?)”的校勘 | 第188页 |
3、对《愿成双·双胜子急》谱字“(?)”的校勘 | 第188-189页 |
(二) 在“以‘至顺本’本为准”校勘结论基础上的推定校勘 | 第189-192页 |
1、对《愿成双·愿成双慢》谱字“(?)”的校勘 | 第189页 |
2、对《愿成双·狮子序》谱字“(?)”的校勘 | 第189页 |
3、对《愿成双·狮子序》谱字“(?)”的校勘 | 第189页 |
4、对其他《愿成双》谱刻本差异的校勘 | 第189-192页 |
二、辨析术语含义 | 第192-206页 |
(一) 重行 | 第192-193页 |
1、赵如兰的解译 | 第192页 |
2、吴钊的解译 | 第192-193页 |
3、于韵菲的解译 | 第193页 |
4、杨善武的解译 | 第193页 |
(二) 三番 | 第193-196页 |
1、赵如兰的解译 | 第193页 |
2、吴钊、杨善武、刘崇德的解译 | 第193-194页 |
3、对“三番”为“三遍”之义的推定 | 第194-196页 |
(1) 从《鼓板棒数》“看打几番”角度的推定 | 第194页 |
(2) 从《仁智要录·玉树后庭花》等式关系角度的推定 | 第194页 |
(3) 从《仁智要录·春莺啭》“反付”、“唤头”与“同曲”等术语 | 第194-196页 |
(三) 重头 | 第196-204页 |
1、赵如兰的解译 | 第196-197页 |
2、吴钊的解译 | 第197页 |
3、毕铿的解译 | 第197页 |
4、刘崇德的解译 | 第197页 |
5、杨善武的解译 | 第197页 |
6、“重头”术语解译比较 | 第197-201页 |
(1) 赵如兰的解译 | 第198-199页 |
(2) 吴钊解译 | 第199-200页 |
(3) 毕铿的解译 | 第200页 |
(4) 刘崇德的解译 | 第200页 |
(5) 杨善武的解译 | 第200-201页 |
7、结论 | 第201-204页 |
(四) 重复术语字义关系再思考 | 第204-206页 |
1、字同义不同 | 第204-206页 |
2、义同字不同 | 第206页 |
第二节 校勘文献 | 第206-219页 |
一、对王国维等人《遏云要诀》赚曲节拍法则句读的校勘 | 第206-210页 |
(一) 王国维句读校勘 | 第206页 |
(二) 任二北句读校勘 | 第206-207页 |
(三) 周贻白句读校勘 | 第207页 |
(四) 吴钊句读校勘 | 第207页 |
(五) 刘崇德句读校勘 | 第207-208页 |
(六) 杨善武句读校勘 | 第208页 |
(七) 结论 | 第208-210页 |
二、对王国维等人《圆里圆·赚》词引文的校勘 | 第210-217页 |
(一) 对“捻”与“稔”的校勘 | 第210页 |
(二) 对句读的校勘 | 第210-217页 |
三、对《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厢记》赚词中符号“O”的校勘 | 第217-218页 |
四、对《南曲九宫正始》注释的校勘 | 第218-219页 |
(一) 近词“南吕调”《王仙客·二郎赚(第三格)》注释校勘 | 第219页 |
(二) 近词“南吕调”《刘智远·二郎赚(第四格)》注释校勘 | 第219页 |
第三节 揭示俗字谱体系的记谱特征 | 第219-220页 |
一、“一字一音”的记谱特征 | 第219-220页 |
二、“谱简腔繁”的旋律特征 | 第220页 |
三、节拍节奏的“失拍”特征 | 第220页 |
第四节 辨析诸宫调的宫调涵义 | 第220-227页 |
一、对诸宫调宫调涵义的已有解释 | 第220-222页 |
(一) 王国维的解释 | 第220-221页 |
(二) 杨荫浏、曹安和的解释 | 第221页 |
(三) 黄翔鹏的解释 | 第221页 |
(四) 潘怀素的解释 | 第221-222页 |
(五) 洛地的解释 | 第222页 |
二、对诸宫调宫调涵义的进一步解释 | 第222-227页 |
(一) 从《愿成双》谱看诸宫调的宫调涵义 | 第222-224页 |
(二) 从《事林广记》“犯调”口诀及其实例看诸宫调的宫调涵义 | 第224-227页 |
结语 | 第227-241页 |
一、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227-234页 |
(一) 刻本校勘中宜以“至顺本”《愿成双》谱为准 | 第227页 |
(二) 音阶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现象在南宋时期确有存在 | 第227-228页 |
(三) 宋代宫调的调高调式含义值得肯定 | 第228页 |
(四) “ノ”号具有标记一板、句读、时值延长或停顿的含义 | 第228-229页 |
(五) “巾斗”意味着前后谱字、唱字与板数的反复 | 第229页 |
(六) “巾斗”仅反复数个谱字 | 第229-230页 |
(七) 关于“巾斗”至“中”是“煞声”的结论 | 第230页 |
(八) “中”非“巾”之讹 | 第230页 |
(九) “(?)”为“(?)”的另外一种记写方式 | 第230页 |
(十) 重头=重行+换头 | 第230-231页 |
(十一) 三番=三反=三遍 | 第231页 |
(十二) 《愿成双·赚》为“四片”结构 | 第231页 |
(十三) 《愿成双·赚》“片”的具体位置可以明确 | 第231页 |
(十四) 《遏云要诀》赚曲节拍法则之谜可解 | 第231-232页 |
(十五) “明代之前无定量节拍”的观点有误 | 第232页 |
(十六) 《愿成双》谱是骨干谱 | 第232-233页 |
(十七) 既有的《愿成双·赚》词曲组合皆为“示意”型组合 | 第233页 |
(十八)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可用以文献校勘 | 第233-234页 |
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234-241页 |
(一) 完善《愿成双》谱的刻本研究工作 | 第234页 |
(二) 尝试完成《愿成双》全谱的解译工作 | 第234-236页 |
1 、已经完成的解译工作 | 第234-235页 |
2 、有待完成的解译工作 | 第235-236页 |
(1) 解译《愿成双·三句儿》 | 第235页 |
(2) 解译《愿成双·愿成双令》与《愿成双·愿成双慢》 | 第235页 |
(3) 解译《愿成双·狮子序》 | 第235-236页 |
(4) 解译《愿成双·本宫破子》 | 第236页 |
(三) 尝试解译《鼓板棒数》谱 | 第236-238页 |
(四) 梳理曲牌音乐的历史传承关系 | 第238-239页 |
1、传承关系的确定 | 第238页 |
2、曲牌的选择 | 第238页 |
3、后世曲谱的选择 | 第238-239页 |
(1) 格律谱 | 第238页 |
(2) 工尺谱 | 第238页 |
(3) 现代简谱 | 第238-239页 |
(五) “片”在词乐与曲乐中的联系与区别 | 第239页 |
(六) 唱赚与诸宫调比较研究 | 第239页 |
(七) 《九宫大成》同名曲的古体辨析 | 第239-240页 |
(八) 开展专题文献校勘工作 | 第240页 |
(九) 其他 | 第240-241页 |
附录 | 第241-277页 |
附录1 《南曲九宫正始》赚曲唱字字数分布统计表 | 第241-244页 |
附录2 《九宫大成》赚曲唱字字数分布情况统计表 | 第244-246页 |
附录3 《集成曲谱》唱字字数分布情况统计表 | 第246-247页 |
附录4 《南曲九宫正始》赚曲“第一片”的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47-250页 |
附录5 《南曲九宫正始》赚曲“第二片”的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50-253页 |
附录6 《南曲九宫正始》赚曲“第三片”的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53-256页 |
附录7 《南曲九宫正始》赚曲“第四片”的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56-259页 |
附录8 《南曲九宫正始》赚曲“出赚”的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59-262页 |
附录9 《九宫大成》赚曲“第一片”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62-264页 |
附录10 《九宫大成》赚曲“第二片”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64-266页 |
附录11 《九宫大成》赚曲“第三片”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66-268页 |
附录12 《九宫大成》赚曲“第四片”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68-270页 |
附录13 《九宫大成》赚曲“出赚”的唱字及其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70-272页 |
附录14 《集成曲谱》赚曲“第一片”的唱字与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72-273页 |
附录15 《集成曲谱》赚曲“第二片”的唱字与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73-274页 |
附录16 《集成曲谱》赚曲“第三片”的唱字与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74-275页 |
附录17 《集成曲谱》赚曲“第四片”的唱字与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75-276页 |
附录18 《集成曲谱》赚曲“出赚”的唱字与点板情况统计表 | 第276-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7-283页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第277-282页 |
B | 第277页 |
C | 第277页 |
D | 第277页 |
F | 第277页 |
G | 第277页 |
H | 第277-278页 |
K | 第278页 |
L | 第278页 |
M | 第278页 |
N | 第278页 |
P | 第278-279页 |
Q | 第279页 |
R | 第279页 |
S | 第279页 |
T | 第279页 |
W | 第279-280页 |
X | 第280页 |
Y | 第280-281页 |
Z | 第281-282页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第282-283页 |
索引 | 第283-291页 |
后记 | 第291-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