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青霉产氨基甲酸乙酯降解酶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前言 | 第7-10页 |
| ·氨基甲酸乙酯 | 第7-8页 |
| ·EC 形成机制 | 第8-10页 |
| ·食品中 EC 的减少措施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立题意义 | 第11-12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 ·材料 | 第13-14页 |
| ·菌种来源 | 第13页 |
| ·培养基 | 第13页 |
| ·试剂 | 第13-14页 |
| ·仪器 | 第14页 |
| ·方法 | 第14-19页 |
| ·EC 降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14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14-15页 |
| ·干重法测定 EC 降解酶产生菌的生长曲线 | 第15页 |
| ·EC 降解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15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15页 |
| ·变幻青霉 EC 降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15-17页 |
| ·EC 降解酶的酶学特性 | 第17-18页 |
| ·EC 降解酶在成品黄酒中的处理效果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9-43页 |
| ·EC降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19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19-20页 |
| ·EC 降解酶产生菌的菌落、菌丝体、孢子特征 | 第19页 |
| ·EC 降解酶产生菌的 ITS 鉴定 | 第19-20页 |
| ·干重法测定EC分解酶产生菌的生长曲线 | 第20-21页 |
| ·EC降解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1-31页 |
| ·碳源种类对菌株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 第21-22页 |
| ·最佳碳源添加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22页 |
| ·氮源种类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22-23页 |
| ·最佳氮源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23-24页 |
| ·无机盐离子对菌种发酵 EC 降解酶的影响 | 第24-25页 |
| ·酶作用的底物对酶活及菌体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26页 |
| ·发酵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初始 pH 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27-28页 |
| ·装液量对产酶条件的影响 | 第28页 |
| ·接种量对 EC 降解酶酶活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碳源与氮源的发酵正交实验 | 第29-30页 |
| ·发酵过程曲线 | 第30-31页 |
| ·EC降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31-36页 |
| ·Superdex G-200 凝胶层析 | 第31-33页 |
| ·EC 降解酶纯化结果分析 | 第33页 |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3-34页 |
| ·MALDI/TOF-TOF 质谱分析 | 第34-35页 |
| ·蛋白质 N 段测序 | 第35-36页 |
| ·EC降解酶酶学性质 | 第36-41页 |
| ·最适温度 | 第36页 |
| ·热稳定性 | 第36-37页 |
| ·最适 pH | 第37-38页 |
| ·pH 稳定性 | 第38页 |
| ·底物特异性 | 第38-39页 |
| ·乙醇耐受性 | 第39-40页 |
| ·Km 及 Vmax 的测定 | 第40-41页 |
| ·酶在黄酒中的作用能力研究 | 第41-43页 |
| ·EC 降解酶在黄酒中去除 EC 的能力 | 第41页 |
| ·酶法处理对黄酒风味物质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 主要结论 | 第43页 |
| 展望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录 | 第50页 |
| 申请专利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