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最”的功能扩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零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前人研究的成果 | 第11-16页 |
·前人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16-17页 |
·本文拟将解决的问题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最N”研究 | 第19-30页 |
·“N”的性质类别与“最N”中的“N” | 第19-23页 |
·“N”的分类 | 第19-20页 |
·“最N”中”N“的性质类别 | 第20-23页 |
·“最N”扩展的形式与成因 | 第23-27页 |
·“最N”的指称式形式特点 | 第23-24页 |
·“最N”的扩展式动因 | 第24-26页 |
·“最”的指称式扩展 | 第26-27页 |
·标题式的“最N” | 第27-29页 |
·标题式的形式特点 | 第27-29页 |
·标题式的指称性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最VP”研究 | 第30-47页 |
·“VP”的分类与“最VP”中“VP”的性质 | 第30-34页 |
·“最VP”中“VP”的分类 | 第30-32页 |
·“最VP”中“VP”的性质类别 | 第32-34页 |
·“最VP”中“VP”的语法特征及语义制约 | 第34-41页 |
·“最VP”中“VP”的语法特征 | 第34-38页 |
·“最VP”对“VP”的选择限制 | 第38-41页 |
·“最VP”的动因与发展 | 第41-46页 |
·“最”的绝对化和主观化 | 第41-44页 |
·“VP”程度义的强化与激活 | 第44-45页 |
·“VP”的内部程度性和外部程度性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最+状A”研究 | 第47-64页 |
·“状A”的构词方式与“最+状A”的分布频率 | 第47-51页 |
·“最+状A”中“状A”的界定和分类 | 第47-49页 |
·“最+状A”中“状A”的构词方式与使用频率 | 第49-51页 |
·“最+状A”中“状A”的句法特征和表义作用 | 第51-58页 |
·“最+状A”中“状A”的句法特征 | 第51-55页 |
·“最+状A”中“状A”的表义作用 | 第55-58页 |
·“最+状A”的搭配动因与发展趋势 | 第58-63页 |
·“状A”的二次记量和词义磨损 | 第59-61页 |
·“最”的主观赋量和结构类推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最”功能扩展的功用与动因研究 | 第64-78页 |
·“最”功能扩展的功用 | 第64-66页 |
·语体价值 | 第64-65页 |
·语法价值 | 第65页 |
·语用价值 | 第65-66页 |
·“最”的语法化和主观化 | 第66-69页 |
·“最”的语法化 | 第66-67页 |
·“最”的主观化 | 第67-69页 |
·“N/VP/状A”的性状化 | 第69-73页 |
·“N”性质义的产生 | 第69-70页 |
·“VP”程度义的强化 | 第70-72页 |
·“状A”属性义的显现 | 第72-73页 |
·“最+N/VP/状A”的语义认知分析 | 第73-76页 |
·原型范畴与“最+N/VP/状A”分析 | 第73-75页 |
·概念整合与“最+N/VP/状A”分析 | 第75-76页 |
·隐喻理论与“最+N/VP/状A”分析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一“最N”中的“N”分类 | 第84-85页 |
附录二“最VP”中的“VP”分类 | 第85-89页 |
附录三“最+状A”中的“状A”分类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