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中古汉语兼语句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第8-10页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第8-9页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概况第10-14页
  一、 关于兼语句的界定问题第10-12页
  二、 关于兼语句与其他句式的区别第12-13页
  三、 关于兼语动词的语义研究第13-14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选取语料第14-16页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二、 本文选取的语料第15-16页
第一章 中古兼语句的句法分析第16-28页
 第一节 中古汉语兼语句的成分分析第16-26页
  一、 关于主语的分析第16-17页
  二、 关于 VP1 的分析第17-19页
  三、 关于兼语的分析第19-23页
  四、 关于 VP2 的分析第23-26页
 第二节 中古兼语句与相关句式的区别第26-28页
  一、 中古兼语句与连谓句的区别第26页
  二、 中古兼语句与双宾语句的区别第26-28页
第二章 中古兼语句的语义分析第28-62页
 第一节 中古兼语句的语义类型第28-55页
  一、 致使类兼语句第28-32页
  二、 行为类兼语句第32-44页
  三、 判定类兼语句第44-52页
  四、 意愿类兼语句第52-53页
  五、 存在类兼语句第53-55页
 第二节 中古兼语句的语义结构第55-57页
  一、 中古兼语句的多重语义结构第55-56页
  二、 中古兼语句兼语动词的配价分析第56-57页
 第三节 中古兼语句中兼语的题元角色第57-62页
  一、 兼语为 V1 的使事第58-59页
  二、 兼语为 V1 的受事第59页
  三、 兼语为 V1 的受益者第59-60页
  四、 兼语为 V1 的对象第60页
  五、 兼语为 V1 的止事第60-62页
第三章 中古兼语句的语用分析第62-68页
 第一节 中古兼语句涉及的言语行为第62-64页
 第二节 中古兼语句言语行为的“域”第64-65页
 第三节 中古兼语句语用类型第65-68页
  一、 中古兼语句情感类型第65-66页
  二、 中古兼语句的表达类型第66-68页
第四章 中古兼语句空位研究第68-76页
 第一节 中古兼语句的省略现象第68-72页
  一、 省略的成分第68-69页
  二、 省略的常规第69-70页
  三、 省略的机制第70-71页
  四、 不省的情况第71-72页
 第二节 中古兼语句的移位现象第72-73页
  一、 前移的成分第72-73页
  二、 移位的原因第73页
 第三节 中古兼语句的空语类现象第73-76页
结语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
下一篇:节点词与其搭配词的不同组合对搭配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