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特性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9页 |
| 第—章 绪论 | 第19-35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33页 |
| ·进气道起动问题研究 | 第21-31页 |
| ·进气道激波振荡研究 | 第31-33页 |
| ·本文工作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实验及数值方法 | 第35-55页 |
| ·实验设备和实验模型 | 第35-42页 |
| ·激波风洞 | 第35-39页 |
| ·进气道模型 | 第39-40页 |
| ·测量方法和采集系统 | 第40-42页 |
| ·数值方法 | 第42-53页 |
| ·FLUENT软件简介 | 第42-43页 |
| ·验证算例 | 第43-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激波风洞与进气道耦合起动 | 第55-71页 |
| ·激波风洞流场建立过程 | 第55-57页 |
| ·激波风洞与进气道耦合起动数值模拟 | 第57-70页 |
| ·激波风洞起动过程数值模拟 | 第57-60页 |
| ·轴对称进气道数值模拟 | 第60-61页 |
| ·耦合起动过程数值模拟 | 第61-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进气道起动特性 | 第71-113页 |
| ·进气道自起动能力检测方法 | 第71-82页 |
| ·轻质堵块作用过程 | 第72-73页 |
| ·进气道自起动过程 | 第73-74页 |
| ·起动/不起动双解区 | 第74-78页 |
| ·轻质堵块作用时间影响因素 | 第78-82页 |
| ·进气道起动极限 | 第82-86页 |
| ·判断进气道起动特性流程 | 第82-84页 |
| ·进气道起动极限 | 第84-86页 |
| ·尖前缘进气道起动性能数值模拟 | 第86-100页 |
| ·进气道起动流场数值模拟 | 第86-90页 |
| ·进气道自起动数值模拟 | 第90-93页 |
| ·进气道不起动数值模拟 | 第93-97页 |
| ·进气道起动迟滞环 | 第97-99页 |
| ·内收缩比的影响 | 第99-100页 |
| ·前缘钝化对进气道起动性能影响 | 第100-103页 |
| ·钝前缘进气道起动性能数值模拟 | 第103-109页 |
| ·唇口前缘钝化 | 第103-106页 |
| ·外压缩面前缘钝化 | 第106-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3页 |
| 第五章 进气道激波振荡 | 第113-135页 |
| ·典型进气道节流引起的激波振荡 | 第113-126页 |
| ·二元进气道节流模型 | 第113-114页 |
| ·无堵塞起动状态 | 第114-115页 |
| ·小堵塞度起动状态 | 第115-119页 |
| ·大堵塞度激波振荡 | 第119-125页 |
| ·堵塞度对激波振荡频率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 ·内收缩比对激波振荡的影响 | 第126-132页 |
| ·小内收缩比进气道激波振荡 | 第126-127页 |
| ·中等内收缩比进气道激波振荡 | 第127-129页 |
| ·大内收缩比进气道激波振荡 | 第129-131页 |
| ·不同内收缩比进气道激波振荡对比 | 第131-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 ·结论 | 第135-136页 |
| ·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 ·展望 | 第137-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51页 |
| 附录A 来流单位雷诺数诸关系式推导 | 第151-153页 |
| 致谢 | 第153-15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