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8页 |
第2章 文学翻译的“历史性”问题简述 | 第8-18页 |
·“历史性”概念及文学翻译的“历史性”问题 | 第8-11页 |
·“历史性”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8-10页 |
·“历史性”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 第10-11页 |
·理论界、翻译界对文学翻译“历史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 第11-18页 |
·国外哲学家对“历史性”问题的阐述 | 第11-16页 |
·国内对“历史性”问题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3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源文本“历史性”解析 | 第18-25页 |
·源文本“历史性”及其具体表现 | 第18-21页 |
·塞林格与其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麦田里的守望者》及其创作背景 | 第19-21页 |
·源文本翻译的“历史性”及其具体表现 | 第21-25页 |
·施咸荣对源文本的理解及翻译 | 第21-23页 |
·孙仲旭对源文本的理解及翻译 | 第23-25页 |
第4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 第25-29页 |
·施咸荣、孙仲旭各自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不同翻译 | 第25-26页 |
·施、孙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同翻译的具体比较分析 | 第26-29页 |
第5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翻译的“历史性”的具体表现及问题分析 | 第29-36页 |
·两个中译本对源文本的不同理解及形成原因 | 第29-31页 |
·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两个中译本对源文本的不同理解 | 第29-30页 |
·翻译的目的不同也是两个中译本对源文本有着不同理解的原因 | 第30-31页 |
·两个中译本翻译策略上的“历史性”体现 | 第31-32页 |
·两个中译本翻译语言风格上的“历史性”体现 | 第32-33页 |
·两个中译本翻译其他方面的“历史性”体现 | 第33-34页 |
·两个中译本存在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第6章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翻译看文学翻译的“历史性” | 第36-43页 |
·文学翻译“历史性”及其具体表现 | 第36-41页 |
·“偏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 第36-38页 |
·“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 第38-39页 |
·“视域融合”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 第39-40页 |
·“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 第40-41页 |
·文学翻译“历史性”及在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的具体意义和价值 | 第41-4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