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中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探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1章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及译者主体性 | 第9-22页 |
·作为社会人的译者 | 第9-11页 |
·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 | 第9-10页 |
·译者的身份地位影响翻译行为 | 第10-11页 |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 | 第11-15页 |
·译者的文学身份:读者与阐释者 | 第11-13页 |
·译者为读者 | 第11-12页 |
·译者为阐释者 | 第12-13页 |
·译者在译作中的存在:从隐身到显现 | 第13-15页 |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 第15-20页 |
·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哲学阐释学 | 第15页 |
·哲学解构主义 | 第15-16页 |
·接受美学 | 第16-17页 |
·译者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 | 第18-20页 |
·译者动机 | 第18-19页 |
·翻译策略 | 第19-20页 |
·译者主体的焦虑与困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 第20-22页 |
第2章 《飘》的英文写作与中文文学翻译 | 第22-31页 |
·关于小说《飘》的英文原版 | 第22-25页 |
·原作者及《飘》的创作过程 | 第22-23页 |
·小说半个多世纪的畅销与文坛上的冷遇 | 第23-25页 |
·《飘》的中文文学翻译 | 第25-31页 |
·《飘》的中文文学翻译概述 | 第25-26页 |
·选取的三个译本及其译者的翻译动机与策略 | 第26-31页 |
·选取的三个中译本 | 第26-27页 |
·译者的翻译动机与策略 | 第27-31页 |
第3章 从翻译视角比较分析三个译本 | 第31-51页 |
·文化视角 | 第31-36页 |
·人名、地名的翻译 | 第31-32页 |
·宗教文化 | 第32-34页 |
·文化意象的传达 | 第34-36页 |
·性别视角 | 第36-41页 |
·心理描写的翻译 | 第36-38页 |
·外貌性格的翻译 | 第38-40页 |
·女性话语的翻译 | 第40页 |
·女性妊娠期的翻译 | 第40-41页 |
·政治视角 | 第41-51页 |
·对美国南方奴隶制庄园主经济和南北战争的态度 | 第42-45页 |
·对“三K党”的态度 | 第45-46页 |
·翻译两性关系 | 第46-48页 |
·身份、地位的翻译和战争词汇的涉及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