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2页 |
| 1 青少年亲子关系和友谊的特点 | 第10-13页 |
| ·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特点 | 第10-12页 |
| ·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 第12-13页 |
| 2 亲子关系、友谊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 | 第13-19页 |
|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友谊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 | 第14-15页 |
| ·亲子关系和友谊共同影响青少年适应 | 第15-16页 |
| ·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年级的调节作用 | 第17-18页 |
| ·性别的调节作用 | 第18-19页 |
| 3 情绪适应 | 第19-20页 |
| 4 问题提出 | 第20-22页 |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1 被试 | 第22页 |
| 2 研究工具 | 第22-24页 |
| ·关系网络问卷 | 第22-23页 |
| ·朋友提名 | 第23页 |
| ·友谊质量问卷 | 第23-24页 |
| ·抑郁量表 | 第24页 |
| ·孤独感量表 | 第24页 |
| 3 施测程序 | 第24-25页 |
| ·主试培训 | 第24-25页 |
| ·问卷施测 | 第25页 |
| 4 数据管理 | 第25-26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6-41页 |
| 1 青少年亲子关系、友谊的特点 | 第26-28页 |
| ·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特点 | 第26-27页 |
| ·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 第27-28页 |
| 2 青少年亲子关系、友谊与抑郁和孤独感的关系 | 第28-35页 |
| ·亲子关系、友谊与抑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 ·青少年亲子关系、友谊对抑郁和孤独感的预测作用 | 第29-35页 |
| ·青少年亲子关系、友谊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 第31-33页 |
| ·青少年亲子关系、友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 | 第33-35页 |
| 3 青少年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与抑郁和孤独感的关系 | 第35-41页 |
| ·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与抑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 ·青少年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对抑郁和孤独感的预测作用 | 第36-41页 |
| ·青少年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对抑郁的预测 | 第38-39页 |
| ·青少年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对孤独感的预测 | 第39-41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41-50页 |
| 1 青少年亲子关系和友谊的特点 | 第41-42页 |
| 2 青少年亲子关系、友谊与抑郁和孤独感的关系:年级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 第42-44页 |
| 3 青少年亲子关系调节友谊与抑郁和孤独感的关系 | 第44-46页 |
| 4 青少年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对抑郁和孤独感的影响:年级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 第46-47页 |
| 5 积极亲子互动对消极亲子互动与抑郁和孤独感关系的调节 | 第47页 |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展望 | 第47-48页 |
| 7 本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 第48-50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 | 第60-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