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合唱作品分析及其演唱、指挥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1 陆在易合唱作品的产生 | 第8-12页 |
| ·社会历史背景 | 第8-9页 |
| ·个人背景 | 第8-9页 |
| ·成长环境 | 第9页 |
| ·社会原因 | 第9页 |
| ·创作过程 | 第9-10页 |
| ·学习与借鉴 | 第9-10页 |
| ·探索与创新 | 第10页 |
| ·主要作品 | 第10-11页 |
| ·创作理念与追求 | 第11-12页 |
| 2 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特点 | 第12-21页 |
| ·大爱情怀为母题 | 第12-13页 |
| ·旋律婉转,富有诗情画意 | 第13-14页 |
| ·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 第14-19页 |
| ·千锤百炼,音由心生 | 第19-20页 |
| ·雅俗共赏的美学理念 | 第20-21页 |
| 3 陆在易合唱作品的音乐创作特征 | 第21-39页 |
| ·民族音乐素材的应用 | 第21-23页 |
| ·民族语言的运用 | 第21页 |
| ·民族旋律的运用及特点 | 第21页 |
| ·民族民间某一音调强化和创造性的运用 | 第21-22页 |
| ·特殊变音的运用 | 第22-23页 |
| ·题材源于生活 | 第23-24页 |
| ·衬词的运用 | 第24-26页 |
| ·丰富多样的合唱写作手法 | 第26-34页 |
| ·单旋律处理 | 第26-27页 |
| ·主调性创编 | 第27-30页 |
| ·复调性创编 | 第30-33页 |
| ·综合性创编 | 第33-34页 |
| ·和声特点 | 第34-36页 |
| ·音程 | 第34-35页 |
| ·和弦 | 第35-36页 |
| ·钢琴伴奏特征 | 第36-39页 |
| ·运用琶音设定意境 | 第36-37页 |
| ·运用分解和弦表现优美、柔和的情感 | 第37页 |
| ·运用柱式和弦表现宏伟、广大、深远的情怀 | 第37-38页 |
| ·运用交替式的手法表现活泼、轻快的情绪 | 第38-39页 |
| 4 陆在易经典合唱作品分析及其演唱、指挥探究 | 第39-74页 |
| ·《祖国,慈祥的母亲》 | 第39-44页 |
| ·《桥》 | 第44-47页 |
| ·《雨后彩虹》 | 第47-53页 |
| ·《游子情思》 | 第53-60页 |
|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 | 第60-68页 |
| ·《葡萄园夜曲》 | 第68-74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