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论 | 第11-14页 |
一、"对话"理论运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14-17页 |
(一) "对话"理论概说 | 第14-15页 |
1. "对话"探源 | 第14-15页 |
2.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 第15页 |
3. 戴维.勃姆的对话理论 | 第15页 |
(二) "对话"理论运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 | 第15-16页 |
(三) "对话"理论运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影响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各因素分析 | 第17-26页 |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 第17-19页 |
1. 教师传统的灌输式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 第17页 |
2. 过多的教师提问使学生感到阅读疲惫不堪 | 第17-18页 |
3.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只在多练上下功夫 | 第18页 |
4. 教学参考书、自读提示等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阅读的多解性 | 第18-19页 |
5. 课外阅读时间少而盲目,阅读内容杂乱而缺少指导,课外阅读重视程度不够 | 第19页 |
(二) 影响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各因素分析 | 第19-26页 |
1. 学生方面 | 第19-21页 |
(1) 动机的准备 | 第19-20页 |
(2) 信息的准备 | 第20页 |
(3) 能力的准备 | 第20-21页 |
2. 教师方面 | 第21-25页 |
(1) 部分教师文化素养不高,制约对话教学的广度 | 第21-22页 |
(2) 部分教师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制约对话教学的深度 | 第22-24页 |
(3) 教师过分的权威性阻碍对话教学的进行 | 第24-25页 |
3. 考评方面 | 第25-26页 |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特征及类型 | 第26-32页 |
(一)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特征 | 第26-29页 |
1. 和谐性 | 第26页 |
2. 平等性 | 第26-27页 |
3. 主体性 | 第27-28页 |
4. 创新性 | 第28页 |
5. 多维性 | 第28-29页 |
6. 体验性 | 第29页 |
(二)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类型 | 第29-32页 |
1. 问答式 | 第29-30页 |
2. 讨论式 | 第30页 |
3. 论辩式 | 第30-31页 |
4. 互启式 | 第31-32页 |
四、实施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遵循的原则及策略 | 第32-38页 |
(一) "对话式"阅读教学遵循的原则 | 第32-33页 |
1. 开放性原则 | 第32页 |
2. 审美化原则 | 第32-33页 |
3. 实践性原则 | 第33页 |
4. 创造性原则 | 第33页 |
(二) 实施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 第33-38页 |
1. 进行"对话"阅读教学前应以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以此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 第33-34页 |
2. 在"对话"阅读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对话" | 第34-37页 |
(1) 教师与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关系 | 第34-35页 |
(2) 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宽松、和谐的关系 | 第35-37页 |
3. 课后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 第37-38页 |
(1) 以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 | 第37页 |
(2)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可以赋 予课文时代色彩和生命力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